虚拟货币eth plbt

那些ICO现在怎么样了——2017年ICO总览

前言

2017年ICO市场野蛮生长的乱象有目共睹,在某几个币百倍回报的示范效果下,ICO迅速火热乃至爆发起来,一时间市场从闻风而来到息肩逆履,从狼烟四起到群魔乱舞,最终引来了穿透式监管。诚然,ICO受追捧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不无关系,它推动着该领域的创新,并加速影响现今世界,但更毋庸置疑的是在这过程中泡沫也在积累,且有很多人从中攫走了不义之财。

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从数据出发,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审视这场ICO“盛况”,从而一定程度上看到行业现状、发现行业的现象,为业内外人士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启示。

到12月31日,收录了1252个ICO项目,得到了足量的数据库。尽管其中不可能包含全球所有ICO,但我个人感觉这1200余个的名录应该至少包含了70%以上的ICO了,这就给样本量以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我在普遍掌握各个项目基本情况的同时,也对其中许多有潜力的进行了深入挖掘——概念、内容、方案、技术、团队、财务、市场、路线图、信息公开等方面,以便增加自己的认识,尽可能做出更客观的评测结论,到目前为止共推出评测120余篇,同时我还定期跟踪一些评测过的ICO项目的后续情况,掌握其团队动向、开发进度、版本更新等信息,汇集成简讯发布,这两方面结合,让我对许多项目有了全面深入认识,也算小有经验吧。

那些ICO现在怎么样了——2017年ICO总览

(我的2017年ICO汇总表截图)

1

总览及说明

我做的全面汇总统计这些ICO项目的状态,从时间、类别、进展等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并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评价,希望能做到“管中见豹”的效果。

1筛选范围

状态:均为已ICO完结的项目,只完成了部分阶段的项目以及退币、中止的项目并不在统计范围内。

时间:从2017年6月18日的第一个记录开始,到2017年12月31日结束。

数量:在统计区间的项目共985个

那些ICO现在怎么样了——2017年ICO总览

(项目部分展示)

2误差说明

这985个ICO项目并不能完全包括全球的ICO,但数量已具备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在此基础上,我对其逐个网站和相关链接进行核查,记录项目的进行、完成、中止状态,但因个人能力所限,未必完全准确、分毫不差,可能存在部分错误,但整体不会有系统级偏差。

3项目划分

我将ICO项目分为六大类:

技术类——区块链本身领域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技术底层、技术协议、技术方案、与其它技术融合等类型。

金融类——利用区块链进行流通、兑换、交易等经济功能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交易所、风投、贷款和以加密货币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内容。

网络应用类——利用区块链方案提供互联网相关服务或进行传统软件功能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搜索引擎、广告平台、内容发布、电商平台等类型。

现实应用类——单独划分出来以和上一个做区分,主要是和现实活动产生了关联的区块链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实体生产、建设投资、租赁出售、医疗交通、慈善组织等类型。

娱乐类——以区块链参与娱乐内容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押注、游戏赛事、社交聚会、影音直播等类型(其实这一类可以分入两种应用类,但由于在线押注和电子竞技项目较多,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我觉得不如单独划为一类)。

加密货币类——项目的本身就是一种加密货币,基本没有关联意义的。

我在统计时逐个项目研究,尽量做到明确区分,但因此种分类法只是根据各类项目明显特征做出的划分,不具备专业方面精确性,一些项目成分比较复杂,只能按照显著特征进行归类。

4项目现状分类

我将这些已完成ICO项目的现状分为四类:

活动——项目网站正常访问、社交媒体运转正常或源代码短期有更新。(由于个人时间精力有限,在统计时满足条件即记录为“活动”,预计其中或有很多项目并未真正开发,但要精确统计这一点需要专业的团队和诸多人力,本文将不讨论这一问题,再次提醒,活动的项目只是表明团队仍有音讯,不保证他们一定在开发)

停滞——网站能访问,社交媒体内容极少,长期无内容,或无开发相关内容,源代码不更新。(由于是否实质开发仅从网站链接和社交媒体渠道难以界定,所以采取了保守估计,只有明显的无实质开发行为的项目才会计入这一类,总体数量偏少)

失联——网站能访问,社交媒体有二个月以上无内容,代码无更新,除此外仅有官网而没有任何联系方式且源代码无更新的项目一并归入此类。(无联系方式的项目直接归入失联,可能会有错判的,可能有的项目留有通讯软件群组的信息公开与联系方式,此处不进行区分,一个筹资百万千万的项目连社交媒体和公开渠道都不建设和维护,本身就是对投资者不负责任,和垃圾项目归为一类不冤枉)

废弃——网站无法访问,社交媒体不更新(如果存在的话),源代码未更新。

3

情况汇总

1现状汇总

经梳理统计,在2017年6月18日至11月30日的985个项目中,活动585个,停滞80个,失联171个,废弃149个。

表1

2月统计

每月数量

2017年6-7月,ICO项目88个,8月ICO项目121个,9月ICO项目183个,10月ICO项目252个,11月ICO项目226个,12月115个。(由于6月统计项目很少,所以并入7月统计,以下同)

表2

项目状态分月统计

6-7月项目88个,活动数量47个;8月项目121个,活动数量64个;9月项目183个,活动数量92个;10月项目252个,活动项目162个;11月项目226个,活动数量150个,12月项目115个,活动数量71个。

月“死亡率”分别为46.5%、47.1%、49.7%、35.7%、33.6%、38.2%。

需要说明的是,10-12月“死亡”的项目明显减少,有一部分原因是时间尚短,潜在的欺诈项目尚未露出马脚,其实这个统计在一年后来做更有说服力,因为很多网站服务器租期都是一年,在2018年同期,一些项目就会暴露原形,此前有报告称区块链项目平均中止时间为一年,若是一年后再来统计,结果可能会更客观,但即使是现在来看,这个比率也足以说明问题了。

表3

3类型统计

类型总览

按照类型划分,985个项目中,技术类90个,金融类260个,网络应用类195个,现实应用类221个,娱乐类135个,加密货币类84个。

表4

类型现状

技术类:90个,其中活动72个,停滞8个,失联7个,废弃3个,“死亡”率20%。

金融类:260个,其中活动169个,停滞21个,失联35个,废弃35个,“死亡”率35%。

网络应用类:195个,其中活动115个,停滞12个,失联35个,废弃33个,“死亡”率41%。

现实应用类:221个,其中活动117个,停滞13个,失联50个,废弃41个,“死亡”率47.1%。

娱乐类:135个,活动79个,停滞12个,失联26个,废弃18个,“死亡”率41.5%。

加密货币类:84个,活动33个,停滞14个,失联18个,废弃19个,“死亡”率60.7%。

如图:

表5

4讨论

由表1、表3可见,在纳入统计的985个项目中,半年内有400个项目已基本停止开发,无法兑现投资者回报,比例达到了40.6%,其中12月的115个项目中,至今仅2个月就已有44个项目(38.3%)处于同一情况,这表明ICO领域的诚信问题确实不容乐观。而这并不是全部的状况,在标记为“活动”的其余项目中,预计有相当多的项目并没有实质开发,这一点从项目的代码、公开媒体上也可以看到端倪,一些项目的社交媒体信息没有丝毫开发内容,充斥着人员访谈、转推、商业交流和参会信息等炒作内容,一些项目则是把上交易所炒币作为工作的目的,在代币上了交易所后即以此为终点,不再有后续开发工作,还有一些项目仅仅停留在山寨客户端的程度,以此作为项目落地大肆宣传。对于活动中项目的水份,我会在本文第4节选取一定量的项目进行深入调查。

整体上看,ICO市场是严重混乱、缺乏秩序的,欺诈行为非常严重。这种乱象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是区块链这种新技术处于野蛮生长期,和90年代的股票、互联网概念以及21世纪初的电子厂物相似,新事物往往都会经历这一时期;二是与业内人士无原则逐利有关,牛鬼蛇神凭借着行业垄断与信息不对称,屡屡突破下限,高度操纵市场;三是与大量涌入的投机客有关,很多人带着非理性的投机需求而来,缺乏对区块链行业和技术的认识和意识,无法对各种ICO进行有效的审视和分辨,又无法有效克制欲望、控制风险,最终不免受骗上当;四是与缺乏责任追究有关,ICO的特性让参与的人群分散化,无法形成统一行动的整体,在受骗上当后要么声音微弱,要么逐渐淡忘,最终不再追究,欺诈者得以有恃无恐。

由表2可见,ICO项目的数量自6月以来以基本稳定的增长率逐月增加,其中11月、12月开始减少的原因一是有许多项目在此文开始撰写时并没有完成全部ICO,另一原因是1月市场大跌,一大批原本要进行ICO的项目纷纷取消和推迟ICO,因为本文讨论的是ICO结束后的生态,因此我将未完成ICO的项目都摘离了,若加上这一部分,11月总数为306个,12月总数为190个,数量也并不少。这一趋势表明ICO热度基本未受到前两次二级市场低迷的影响(7月初、9月4日两次衰退),可以反映出彼时ICO回报远大于收益,相对于这种程度的回报,ICO的组织、发布和失利的总成本损失都可以不计,这大概正是全球三教九流都趋之若鹜的原因所在。而自12月以来,ICO的竞争开始激烈,成本和门槛逐渐提高——Starta风投(自身也有ICO项目)推出了一份ICO报告详细阐述分析了成本提高的因素和幅度——正是在这种成本提高的情况下,恰逢2018年1月至今二级市场大衰退,人们偏向谨慎,很多ICO项目难以募集资金,又无法承担日益提高的宣发成本,于是纷纷采取各种方法推迟ICO,许多2017年第四季度的项目至今仍没有开始或刚刚开始ICO,有的甚至推迟到第二季度。

表3呈现出的是每月ICO项目的当前状况,其中活动的项目比例均高于50%,抛却其中浑水摸鱼之流,也一定有相当数量的团队在进行着开发工作,就算在未来其中有陆续死掉的,在目前来看表现已大大超越了2013年山寨币四起的时期,这其中透露着行业自发和自觉的进步,这是积极的一面。

表4是ICO项目种类的分布,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金融类,其次是现实应用类,这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ICO市场的现状的。金融应用是区块链的最早最有效的应用方向,以此衍生出来的项目占据最大比例是意料之中;排在第二、第三的是现实和网络应用类,这是因为这一轮的热潮中,ICO项目为了增加自身可信度,往往都打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旗号,用一个已有的、大众熟知的事物加上区块链组合成一个新概念,就能顺利地募集到资金。但实际上很多这种组合根本没有可行性或是没有必要性,尤其是区块链尚未在互联网普及就想在现实中落地的某些项目,根本无法实现,所以现实应用类项目的死亡率极高(表5),2018年这方面的项目比例会进一步增多,会有大量的项目流产,一定要高度警惕,详细的高风险项目种类,我会在本文第5节进行讨论;技术类类比较少可以理解,技术是有门槛的,能力不够的不敢做,圈钱的可能连白皮书都写不出来,所以最后的项目数就少了;加密货币类这么少也是情理之中,现在纯山寨不好骗人上当了,骗子们纷纷改用区块链套个已有的概念编一段的套路了,纯山寨自然少了,而且死得很快(见表5)。

表5反映了各类项目中活动和非活动(停滞、失联、废弃)的比例状况,其中技术类的存活率最高,存活率最低的种类是加密货币类,确实现在已经不是2013年了,纯山寨币很难有市场了。存活率倒数第二的就是现实应用类,如我之前所说,这类项目是骗子的最爱,用大众熟悉的概念加上区块链包装升华概念,再做出漂亮的白皮书,在telegrann等社交媒体全力推广,开展空投、赏金任务,比较聪明的翻译中文页面建设个微信群,很快就会大热,然后一笔巨款轻松圈来,待到需要兑现时,网络应用至少可以做个软件,现实应用需要干货就不好忽悠了,于是要么打太极,要么跑路失联,这样存活率自然就低了。

总体来说,这一节的统计数据和图表中,我基于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看法,更多的解读就见仁见智了。

4

重点项目调查

在这一节,我将从这857个项目中按照时间、类别选出50个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力或者代表性的项目,从源代码、开发状况、活跃程度、路线图执行情况这四个指标逐个对各项目进行评价,用多维度的侧绘来看清它们的真实状态。

选择源代码作为指标的原因是源代码能直接地表明团队是否在工作,网站可以包装,社交媒体可以撒谎,市场可以炒作,但源代码的开发程度是不能否认的;选择开发状况作为指标的原因是它不仅能和源代码相互印证,还代表了团队的态度,能定期更新开发信息和开发报告,说明工作处于正轨,不干事的团队是很难拿出像样的报告的,即使偶尔编出一些也很难长期频繁推出工作报告;活跃程度体现的是团队的活力,能检验项目是否在有序高效地运作,能够持续更新网站、不断增加社区用户、保持社交媒体活跃和积极开展活动的项目,反映出团队人员充足、运行稳定、分工明确和秩序井然,其中任何一项缺失带来的混乱都会最终由外在表现所表露;路线图代表了项目的根本目标和团队的承诺,这是一个很严肃的指标,如果一个项目不兑现自己白皮书中的路线图(且没有可信的解释),那一来我怀疑团队是否有意愿开发出产品,二来我怀疑团队是否有能力开发出产品,这都会让我对它丧失信任。

之所以没有考虑价格这个因素,那是因为在目前不成熟的市场中,价格不具备客观层面的参考性,它的共识中可能包含着一定程度项目质量的因素,但更可能包含着控盘、炒作、欺诈和贪欲的因素,在无法确定后几项因素占据多少程度影响的情况下,价格指标没有任何参考意义。尽管我选择的几个参考指标也不一定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但至少能在相互印证中形成一定的客观性,而缺乏充满泡沫的市场中缺乏实际价值支撑的价格是不应被考虑的。至于团队实力、技术方案之类,那都是在投资之前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在我们看的已不是包装而是表现和结果。

1项目名单及简述

我从不同类型、不同月份的项目中筛选出这份名单,确保各月和各类型按照比例均衡分布,其中六、七月8个,八月9个,九月11个,10月14个,11月8个,12月3个。按照类型则是技术类9个、金融类10个、网络应用类12个,现实应用类7个,娱乐类8个,加密货币类4个。这些项目大都是在ICO时关注度较高或推广力度较大的,个别是在其领域有代表性的,所有项目至今均为活动状态。

表6

2评分标准

在分项指标中中,我将按照项目实际情况给出A、B、C、D四个等级,分别为4、3、2、1分,加号和减号代表增加和减少0.4分。

相关项不涉及的给平均分。

虽然部分项如源代码、开发报告等可以设立评价标准,但对于难以直接量化的项,或多或少会受个人主观影响,因此我在一些评分后会写上具体原因和想法,可供参考。

3源代码

我按照这个原则给代码更新作出评价:

A——10天内有更新

B——30天内有更新

C——2个月内有更新

D——2个月以上无更新

代码评分如图:

表7

4开发状况

开发状况如此评价:

A——持续更新开发报告,有定期的专题探讨、回顾等开发信息公布

B——能持续更新开发报告或相关专题

C——有公布开发进度

D——没有相关内容公布

开发评分如图:

表8

5社区建设

评价标准:

A——网站内容持续更新,不断扩大用户社区,积极拓展合作伙伴,社交媒体活跃,组织各类活动,参加各项会议及论坛等,符合以上绝大多数项

B——有部分上述活动

C——有上述活动,存在不良倾向

D——基本没有上述活动

社区建设评分如图:

表9

6路线图执行情况

评价标准:

A——开发进度符合或超出路线图,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更新了路线图

B——没有达到路线图预期,但给出了解释或做出了调整

C——进度落后路线图,但仍在继续开发

D——开发进度大幅落后路线图,且没有任何解释说明

表10

7汇总

经整理汇总,50个项目总分如下:

表11

上图中低于10分、表现较差的为21个,其中低于6分的有5个,比例还是很高的;50个项目的中位数为11.1分,这是个差强人意水准的得分。由于这50个项目本身已经是筛选出的较为出众者,若统计全部800余个,可能整体得分会有一定幅度下降。

得到12分以上的、团队整体表现出色的项目为19个,占据38%,这个比例其实挺让人乐观的,随着市场狂热情绪褪去、一些项目被扯下画皮,很多围观者会有一种错觉,认为ICO的团队都是骗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金子一直都在,只是泥沙太多将之掩盖住了。很多公司或团队的表现,是让人感觉充满期待的,在喧嚣的时代,人们不得听闻这些沉默前行者的声音,但如果一直跟随他们、关注他们,也许会发现他们始终在枕戈饮胆、跬步前行,他们就是区块链领域的希望。他们或许将来也会失败,但至少是作为先行者在认真做着推动区块链行业前进的事情,很多人都说看好区块链的未来、要价值投资,那就不要停留在表层,要深入下去,去发现这类有责任感的开发团队,当泥沙洗尽、金玉显露时,当污名消散、四方接纳时,明日之星很可能就出在他们之中。

8分项得分

1.娱乐类

2.金融类

3.网络应用类

4.现实应用类

5.技术类

6.加密货币类

综合来看,技术类整体表现最好,因区块链目前整体还在早期阶段,技术和协议尚未遇到瓶颈,所以此类项目开发过程可能会比较顺利,团队能够看到成果、持续前进;同时这类项目属于区块链本身进步的基础,产品可能迅速为下一阶段市场所使用,所以开发目标和前景较为明确;技术开发的项目周期较长,目标较长远,开发团队在组建之初可能就有所准备,能够长久坚持工作;最后是技术开发需要水平较高,需要拿得出真材实料,这相当于设立了准入门槛,一些以捞金为目的的团队可能会因此选择更容易从概念上做文章的领域出发,而不是选择这种难度更高的领域。

金融类项目中位数分数比较普通,虽有高分项目,低分的也不少,脱离这50个项目整体来看,金融类项目同样是少量发展良好、大量不靠谱的状态。虽说金融方面是区块链及加密货币最容易契合的领域,但因为加密货币当前和现实结合十分薄弱,所以只有少量幸运选中了目标的项目比较顺利,而大部分都推广不利,还有不少只是在加密货币领域中空转,市场需求很小。

现实应用类的项目整体表现较差,这个原因一目了然,当前区块链技术远未到大众广泛认知和普及的阶段,加密货币很难进入现实生活中,这样很多与现实结合的区块链应用基本无法实用。2017年有许多项目号称要在某一领域应用区块链改造,实际上只是能更有效地塑造概念,便于营销,而根本落不了地,我在去年对大量的此类项目进行了直接否定,但这类项目还是层出不穷,关键还是已有的在已有的、熟悉的、便于理解的概念上加上区块链的技术光环,很容易打动潜在投资者,更容易营销。除了这些老领域+新概念外,还有一些已有产品的项目号称要进行区块链改造,但也只是用已有产品来增加可信度去打动投资者,融来一大笔钱,实际开发中要么改造工程停滞不前,要么还是保持了原有框架,只是用了加密货币一个噱头。和现实结合的应用类产品是一个大坑,轻易不要跳。

网络应用类比前者状况稍微好些,因为互联网服务和区块链结合更容易一些,虽然同样有落地困难的问题,但并没有像很多现实应用那样不靠谱,而是和区块链本身的发展境况比较一致,这个问题需要区块链本身的不断前进以及时间来解决,在目前来看,广告、数据、版权这些领域与区块链结合还是前景一定程度可期的。

娱乐类的项目整体表现乏善可陈,在广度上基本只有游戏平台、电子竞技、直播、押注这几个方面,同质化特别严重,在深度上,绝大多数从根本上不知道如何让游戏娱乐和区块链深入结合,项目始终没有明确的规划,自然缺乏进一步开发,最终不免停留在单纯娱乐内容的推广上。所以在这几个领域竞争者甚多,但基本都未拿出有亮点的产品。

加密货币类普遍表现很差,在本文第二节已经有叙述了、在2013-2014年山寨币兴起和衰亡潮中,大多数人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教育,不会再对其有丝毫的兴趣了。而从开发角度看,山寨币本身就是其开发目标,不需要进一步开发,只需要进一步炒作,如果炒作没有生效,将立即进入僵死状态,最终整体表现这么差就是情理之中。除此外,山寨币也是一面镜子,从他们的概念和行为上对标过去,可以发现,很多所谓有内容有目标的项目,其实就是借了ICO东风重新包装的山寨币,本质上和2013年的那批并没有什么区别,很快大众就会纷纷意识到这一点。

5

高危类型

在这一节,我着重讲述几大类死亡率最高的项目类型,提醒谨慎入坑,一个项目是否优秀不一定容易判断,但是是否劣质是有经验可谈的。

1建筑类

涉及到大规模建设的项目,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坑,比如要建设世界最大水族馆的、要贯穿俄罗斯建设光缆的、要在一个山谷建设加密小镇的等等。这类项目一是需要资金规模巨大,不可能由散户支撑起来;二是应选择传统渠道融资,各方面须严格的审核管控,而不是选取毫无监管的ICO渠道;三是这种工程需要专业的团队,仅靠程序员是无法成事的。所以这种项目投了就等于肉包子打狗了。

2慈善类

搞慈善的币基本全军覆没,什么分布式慈善平台、慈善基金、人道主义基金之类,无论它是什么形式,无论怎么吹得天花乱坠,看都不用看。道理很简单,即使是现实中有严格监管和审计的慈善组织,也往往被质疑,何况互联网中随时可能消失的独立网站呢,如果一个慈善基金真的想用加密货币搞慈善,那直接收比特币、恒星币之类知名加密货币好了,何必要ICO呢。

3代持衍生类

基金、期货、期权等代炒币代投资项目以及类似的养老基金、机器人交易基金别信,一方面是币给谁都不如掌握在自己手中靠谱,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他们会对你的币负责,另一方面是就算他们是经营基金,世上也不存在什么稳赚不赔的交易策略,反而是越深入交易越容易赔光,在加密货币本身就风险巨大的基础上,去搞金融衍生品就是风险的平方,90年代股市的许多明星操盘手,最后大都是破产、坐牢和跑路,兴衰得失可以此为鉴。

4生产相关

啤酒币、拍电影、香蕉生产链、电容器生产、赞比亚挖宝石、加利福尼亚勘探石油....五花八门的这类生产相关的币,大都是讲述得利润极高,仿佛从中能掘金,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好一点的是生产厂家缺钱了从加密货币中弄一笔钱补窟窿,其它的干脆就是拿了币跑路。

5行业相关

泵社区专用币、地质学家的专用币、盐业专用币、富豪专用币、教徒的币等等,主打专业或理想色彩,但实际上不值得相信,如果他们真想使用的话,用已有的成熟加密货币就可以了,没有额外创造一种币的理由,更何况币本身是没有行业特征的,泵社区的币能被地质学家使用,反之亦然。

6夸大其词或危言耸听类

这类币往往在宣传上十分夸张,比如“革命性的广告平台”“至尊信用卡”“人类向不朽前进”“统治一切的终极交易平台”之类,我觉得用这种广告语的正常不了,实际上也是,它们基本上都挂掉或失联了。

7传销类

这是一个典型的类别,代表就是bitconnect,大约在2017年12月开始,出现了很多类似的项目,共同特征是推出一种币,号称要以其为中心完成钱包、交易所、借贷、智能合约、电子商务等一系列功能,但在网站内容上并没有任何实际方案,只是一味地说这个生态体系的未来前景。商业模式是通过把币借出去获得“利息”,诱使用户购买和锁定币来获得奖励,在许多币被锁定不会动用的情况下,轻易拉高币价,让币的持有者产生财富果然增加的错觉,进而更多地买入币,期间还辅以拉下线获得额外奖励、多轮募资价格相差悬殊来制造稀缺感等策略,最终形成一个螺旋。这类是典型的传销币,一定要经得起诱惑,不要参与。

8押注类

区块链技术在透明防伪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和回报丰厚的押注游戏结合在一起效果很理想,二者合作构成了很强的吸引力,让很多团队都来开发这方面的区块链系统,造成类似产品泛滥,低劣化、同质化极其严重。问题就出在这里,商机已经足够大,区块链此类软件的开发成本和开发难度又极低,且不谈运营时稳赚不赔的收入,仅仅是众筹时远远超过实际开发需要的募资额就足够开发者赚得盆满钵满了,甚至他们根本没必要在开发上欺诈,因为募资本身就是欺诈了。我不建议投这类项目的原因是,首先过多的项目分走了原本就很有限的潜在用户,结果可能是任何这种游戏都没有足够的使用者,投资回报是空谈(币有韭菜无脑买是另外一回事),其次是开发成本和筹集财富严重不对等,相当于投资者被天价坑了,最后是过多的项目中,真正能投中未来有发展的可能性很低。

以上是我总结出的几类ICO中的典型雷区,当然这些并不是所有,只是有代表性的,我们可以从这类典型项目中发现特征、举一反三,进而增加自身的思考和甄别能力。

6

展览台

2017年,有一些奇葩到极致的项目,我不得不单独把他们拉出来“广而告之”一番,让围观群众们多一些笑谈,也让他们被更多人所知,在区块链的历史上留下痕迹。

(Tezos、TRX这样地球人都知道的我就不说了)

1Polybius

Polybius是一个爱沙尼亚的项目,自称要建设区块链银行,2017年5-6月募资,募集额度我忘了多少,但是已经进入了全年十大ICO了,连他们自己都在主页上说:“我们原本以为会建设一个银行,但实际上却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

在募资时,官方说代币PLBT是银行中所有业务的重要凭证,价格最低为10美元,用户随时可以以低价兑回美元,这个代币的价格大约为1比特币=80个PLBT。

在7月募集结束后,官方推出了表格让参与者按照欧洲监管要求填写表格。之后团队就消失了,最后一次在社交媒体出现是8月13日。尽管很多投资人不敢相信这样一个大项目会做出这种事来,但事实上它的行为确实是跑路了,随后币价发生了什么我不想多谈了。

但后来事情突然有了新进展,10月初,官方推又发了一个主题,转载了个新闻说我们进入了2017年前十ICO!很多人一看你丫没死啊,便在下面回帖愤怒地问项目进展,却并没有得到正面回答。半个月后,官推发布了一张日出图片,说我们要在2018年上任新的CEO,之后再次陷入沉寂。有人在后面留言说,大概是原来的CEO一拿到钱就直接买豪车豪宅渡假去了,三个月后卷钱辞职,这样才能解释憋了三个月就出了个新CEO消息的原因。

11月到现在,Polybius共发了10篇推,没有一件是正事,最后得知的事情是他们发了一张驶向郊外的图,说我们搬家到布鲁塞尔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Polybius基本上完整演绎了一个典型的骗子公司的套路,它介于跑路和活动之间,什么事都不干,隔三差五发个无关紧要的动态,投资者不能完全算被骗,但又根本没希望,逐渐磨掉了投资者的关注后,他们再参加各种活动,发表些观点看法,之后混个脸熟成功洗白,就可以拿着招牌去干别的事了。

国内的一些公司就是这样的做法,具体哪家公司,去看看哪些个项目募资两年了除了发币上交易所外承诺的事一件没干整天就四处站台就知道了。

2COSS

COSS是一个一站式的平台,其中包含了了支付入口、交易所、入驻商户、市值系统、商城和钱包等服务。严格来说,COSS的交易所还是在运行的,但其它部分的所作所为,让我对这个项目有深深的鄙视。

首先是ICO时候的疑点,它自称是已经成功运营了一年多,网站上有(似乎是)上百个支持加密货币支付的店面链接,有支付服务客户的入口等等,但这个网站是2017年4月才建立的,网站上第一篇新闻是4月17日,那这个一年多的运营是从哪来的呢?那百多家商户是怎么在二个多月内加入的呢?我还在Linkin上查了创始团队的成员,发现没有任何人的履历上有COSS相关的内容。(详细的内容可见我小密圈历史存档)

其次是网站在ICO后至今几乎没有变化,已经8个月了啊,支付门径和开发证明二个页面依旧和八个月前一样只是一页计划,其它页面也差不多,也就是说八个月内什么新产品也没有做;门店页面如今已经维护了,在我上一次登录时还是之前的那些家,为什么大半年中一家也没增添呢,之前不是推广很快么?网站上的“近期更新”栏目的最新信息是2017年4月1日的,“即将到来”的第一条是代币即将发放,这一切说明了什么呢?

最可气的是,这个网站没有留下任何社区联系链接,也就是说,我们既无法得知,官方也没有发布任何消息,完全不知道他们拿了钱后到底做了什么。投资者所见到的,就是一个八个月没更新的页面、什么新内容都添加的所谓平台和找不到的团队,唯一活动的就是能为他们带来利润的交易所。

3Ziber

这是一个用区块链打免费电话的项目,在七月也不八月热度比较高,国内还有一个ICO平台是独家分销商,当时我只是觉得是一个普通项目,对免费电话有一点点怀疑,但并没有什么证据去伪证,曾经去它网站上下了一个它的免费电话,却无法拨通,于是再也没研究。

在它开始募资期间,忽然有一天晚上,我在一个群里看到一篇文章极力推荐Ziber,说这个项目极热,在国外迅速募集了13000ETH后就被黑客攻击了,损失了一些币,文章还说Ziber采取了海外和国内分占额度的规则,虽然海外满了,但国内目前额度还有很多,现在买入成本只有海外的十几分之一。

见到这篇文章,我第一想法是“真是发现捡钱机会了”?赶紧到了国内代投的网站上看,果然额度还有不少。但我还是有点将信将疑,就决定先去官方渠道看看黑客攻击情况到底如何,之后over了墙上了推,这一看就发现问题了。

在Ziber的官推上,每一个推的回复都不多,我顺手点开一篇看,发现有人在下面写:这个个骗子项目,不要投!连翻了几个主题,下面都是写的“骗子提醒”。我有点奇怪,这不是大热的项目么,怎么会清一色这种评论呢,难道是竞争对手干的?之后我在一个主题下看有人写道,这个项目的宣传图片都是盗用的,并给出了图片的原出处。此时我开始觉得这个项目真的有问题,我又接着往下看被盗时候的消息,发现官方并没有声明被盗,只是负责人发推说网站出了问题,对于是否被盗并没有讲清楚,由于没有明确答复,几个ETH的归属、安全性和转入其中币的命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断有人问相关的问题,但官方竟然一概没有回应。对于“黑客事件”的暧昧和信息发布渠道拒绝回复的态度让投资者逐渐将怀疑目标转到了官方上,人们发现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没有黑客存在的证据,官方的表现也完成不像发生了黑客攻击,人们开始猜测根本就没有什么黑客,所以官方才不敢正面回应。

目睹这些情况,我也对官方的行为十分怀疑,但最终让我明白其欺诈行为的举动是我查了下前后几个ETH地址(包括所谓黑客的),发现其收到的币总量很小,数量远小于那篇深夜文章所说的数量,并且新的地址已经一天多没有币汇入了,远不是文章所说的额度抢光,这一系列事让我觉得这ICO非常像一个圈套,根本不能碰,我也很庆幸自己在利令智昏向国内那个ICO网站转币前,多了个心眼翻出来看了一下。

Ziber最后还是跑路了,网站变成了一个文字页面,上面说自己是被盗了,项目不做了云云,离谱的是他给出的补偿方案是一个庞氏盒——就是叫这个名字,鼓励受害者往里存币,承诺一个月后将给予存币者满意的补偿,他们说这确实是一个庞氏骗局,但保证会给币的回报,信不信由你。

整个事情在后来看是这样的,Ziber伪造了宣传资料,热炒自己的项目,并且和中国某平台达成了代投合作。开始募集资金后发生的黑客事件,一种可能是佯装被攻击,但演戏出了差错没能装下去,所以干脆不演了能黑多少黑多少,另一种可能是本来就没募多少币,心灰意冷之际又遇上被盗,内部除了混乱无法收拾,干脆撒手不管了。

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个混蛋项目,原因一是Ziber在募资之前对自己要研发的产品满怀热情,但遭遇波折后就这么迅速彻底解散,所有什么理想目标原来都是儿戏;第二点原因是Ziber团队在中间的表现完全不正常,对于用户的诉求不回应这个事情,透露着一种对用户的轻蔑和对未来毫不顾惜的态度;第三点原因是资料造假,在我国公然编造数据炮制软文,这行为不仅仅是忽悠,而是欺骗了;最后一点原因是庞氏盒再骗一把,这怎么也不像一个正常的团队能做出来的事情。

4Solomon Exchange

这是一个交易所项目,其实就是无数死掉的不靠谱项目中的一个,之所以拿出来说说,是他的白皮书真是太奇葩了。

白皮书的首页,写着一行巨字:统治一切的终极交易所”....我感觉像是见到了神经病。整个白皮书就像是大字报,“十大优势”两页大字,“八大创新”又两页大字,“十大特点”、“九大目标”,又是带着感叹号的几页,然后就是什么突破地区限制、为所有人服务、建立行业标准、无比专业、无比安全、无比全面、和全世界银行合作、是全世界最好的之类的....感觉好像来回看几遍真能被洗脑。

不管怎么样,它倒是展现了拍扁一切的霸气,我挺好奇它落地后会是什么样子,只可惜不久后网站就挂了。

5Paquarium

开发者说想筹资建设一个全球最大的水族馆,他们以十分文艺的方式开始了前言,说感觉在城市生活中,人忙碌终生却只是资本运营中的一个机器,实在是感觉厌烦了、厌倦了,于是要开始实践一个伟大的理想,就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水族馆了,在其中人们可以惬意地去见证和拥抱自然之美....这个“请为我的梦想买单”的开篇不是唯一的神奇处,还有其他的:

1.号称让全体代币持有者投票选择水族馆建设地点,几个备选地点中还有撒哈拉沙漠,不知道是不是去做炖杂拌鱼的。

2.对于投资人获得的收益,他总结了六大好处,这六条在文中四处可见,内容一模一样。

3.拉人来投币还有奖励,一共有三级,结合上一条让我想起了传销。

4.和投资者说投资者不要太在意钱,要尊重理想、追求理想....

这个项目是我见过最二的ICO,不过它还是筹得了61万美元,哎,西班牙内战不是最后一次全世界为理想而战,这61万证明了国际主义精神不死。然后....团队从筹币开始的那一刻就失联了。

6WCX

WCX是一个交易所项目,它是像钱宝之类的骗局一样,把明晃晃的利诱摆在面前,让很多想发家致富的人明知道是坑也心甘情愿跳下去。

它在白皮书中对于自身如何建设只字未提,只是以毋庸置疑的语气、专业词汇充足的语句来反复强调压倒性的绝对优势——98%的币冷存储、0.1%低手续费、每秒100万次交易、优秀的技术人员、支持20种语言等等——它的目的是让人相信它确实很优秀,进而有购买代币的欲望。

在这之后,就是关键所在,它设立了非常高的购入奖励,买的币越多,额外赠送的币越多,白皮书上用巨大的数额差组成树状刺激着人们的神经,鼓励人尽量选择高层级。同时,它承诺交易所收入的20%会作为分红给代币持有者,买得越多,分得越多,买得越多,送得越多,分得更多,这循环起来给人一种超额回报感,之前建立起来的品质优秀回报丰厚的印象被迅速放大,很多人忽然似乎看到了巨额回报,就根本把持不住地购入了,尽管此时交易所连纸面上的内容都不存在。

之后发生的故事就在意料之中了,原本白皮书说十月十日开始投入运营,但到了日子后,跳票到了11月,11月说比特币分叉不稳定继续跳票,12月底不给日期了继续让人期待,2月13日又发推说大家一起期待,在每一条发布内容下面,都有长长一串支持者在不同日子里写下的带着一丝绝望的满怀期待的询问,有的人已经死心了认定它是骗局,有的人还在苦苦等待。

如果他们去看一眼官网的路线图,就会发现10月的任务只完成了一半,11和12月基本都是未完成,2018年1-2月只有完全没开始的几条红色,3月往后基本连内容都没有...

7文和价值链7

结语

在本文中,我利用手头的资料,对2017年6-12月的全球ICO项目的后续进展进行了汇总分析。从中应该还是能看到ICO产业一定程度上的现状。

首先是ICO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这一点理性的业内人的观点是相似的。绝大多数的ICO会死掉,这是相当程度的共识,但到底会是多少呢,有人认为这个数字是90%,有人认为是99%,这无疑是较为稳妥的说法,但也可能是过于悲观了。我就不严谨地估计一下吧,在第3节ICO完成超过6个月的月份统计中,活动的项目略超过50%,考虑到可能一些网站挂掉的项目是筹资失败不应算入项目本身失败,这个比率应该略高,但不会超出60%。在这60%的项目中,真正持续开发的又只有一部分,我在第4节抽选了了50个项目进行了逐个调查,其中开发状态比较积极的略超过50%。由于最终成败无法确定,这个数量的样本并没有统计上的参考意义,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在50个筛选出的活动项目中,至少有50%的项目开发工作不尽人意,那扩展到所有活动项目中,我们把这个数字扩大到60%,这样只有40%的项目开发工作还算可以,这应该比较保守了。不超过60%的活动项目中最多40%的项目开发工作到目前看还比较稳定,这就是不超过24%的项目在ICO筹资五个月后仍在基本可以的开发状态中,这其中最后能存活下来多少,就看个人看法了,悲观地看十中留一就是2.4%,乐观一点全部留存就是24%,这中间大概就是ICO项目最终存活比例,我个人觉得1/4还是能留下的,或许1/3也没问题,那就是6%-8%...好像没什么科学依据,但也只能做这么多了。

之后再来看“死掉”的ICO项目,按照上面数据看,至少75%的项目是最终会流产的,也就是说coinmarketcap上的币会大规模地归零或僵死。之所以目前还没发生这件事,那是因为ICO的牛皮集体吹破阶段还没到来,2017年是ICO吹牛画饼的时代,白皮书可以用起步阶段为理由或含糊不清的工作内容为自己争得几个月到半年的空白期,但是2018年,无论如何要拿出干货兑现自己募资时的工作规划了。可以预见的是,在下半年或最早五六月份,随着推搪的理由无法继续使用、群众开始逐渐清醒过来,会有一大批空气和牛皮项目因无法拿出成果、难以糊弄大众而被被撕下画皮,在他们陆续出现在风口浪尖后,可能会引起全行业的逐渐醒悟和深究,更多的项目被因此被发现问题,很可能迅速引发连锁反应,普遍性的空头支票的危机可能会就此爆发,会有很多业内人士惊然发现一直以来自己认知中的优质币、币友口口相传的价值币其实都是一钱不值的一串字母,ICO的神话可能届时会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一点所有人要心中有所警惕,我觉得这个危机一定会到来,或许已经不远了。

最后,我认为,尽管有种种困难,区块链行业前进和上升的趋势并没有变,就像90年代的股市、互联网,21世纪初的电子商务,都经历过困难阻碍和野蛮生长期的混乱,经历过神话般的崛起和泡沫的破灭,最终成为现实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坚信区块链技术在将来一定会普及到社会生活中,而现在距离那个技术成熟期应该还有很远的路途,在这个成长和发展过程中,ICO应该还是会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我们对未来看好,那就不应该担心暂时的挫折,而是应当眼光放长远,以价值投资的态度寻找潜在的未来之星。

我们应当克服投机情绪,不被暴富的贪欲驱动,在正常生活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保持清醒头脑,多做学习研究、思考分析,以保护自己的态度深入了解、彻底调查感兴趣的项目,在远离炒作、传销、空气等垃圾项目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努力务实的、表现出色的、认真负责的团队,毕竟他们是区块链技术进步的基石。

从另一方面说,必来的风暴也不完全是坏事,它能挤出过溢的泡沫,浇灭非理性的情绪,促进所有参与者反思,让市场接受教训、趋于冷静,进而走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路程。

我希望这个行业能够逐渐成熟和发展充分,能够有效地自律,为所有人提供更好的参与环境,或者在多方考量后,解决技术和现实方面的难处,为市场注入理性的指引和规范的管理。无论如何,我最希望的是摈除目前充斥行业内的鬼胎魍魉,给优秀的开发者以机会,让他们和我们能够一起参与和见证技术的成长,并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本文转载自知乎用户 傲慢雨偏剑

阅读 571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