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量化公式(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文/邵轩岚 金砖财经《中国房地产金融》总编辑


艺术品金融市场经过漫长调整期后,是否到了入场的时机?

当下政策面应如何解读?

行业发展有何新义和寄寓?

专家/投资人/艺术家/经纪人对当下与未来又有何预断?

·······


第一章:机制上-迫切需要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政策是文化产业的灵魂、生命线,但方向一定要搞对,深化文化与金融合作,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图书馆荣誉馆长周和平日前接受金砖财经《中国房地产金融》总编辑邵轩岚的独家专访时这样表示。


周和平,曾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在任期间,提出建设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想,提出并推动建设“国家数字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全面开展全国古籍和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全面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等。对我国文化建设有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在周和平看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巨大,需要金融的支持,当代金融的创新也需要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在文化产品流通中获得收益;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金融资本融合不足,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一、文化资源丰富,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金砖财经:您从事文化工作很多年,如何看待文化产业现状,能否总结归纳一下?


周和平: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资源丰富,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一是文物古迹遍及全国。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务院已公布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5058处,省市各级以数十万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共56项,其中文化遗产38项、自然遗产12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


二是中华传统典籍灿若繁星。所谓“家有谱、方有志、国有史”,据资料统计,截至目前,国务院已公布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共有13026部古籍入选珍贵古籍名录,203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省市各级古籍善本数以千万计。其中,中国两部中华珍贵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与《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总数达1557项,省级15777项,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达3068人,省级传承人16432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7个。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达42个,是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前景非常广阔。据有关统计显示,从文化产业占GDP权重来看,美国约为31%,日本约为20%,韩国15%以上;影视、演出、互联网文化产品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美国占比高达43%,欧盟占34%。尽管各国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不大,与中国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我的看法是,要充分发挥祖先留给我们的无比丰富、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强金融助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二、与金融资本融合不足,文化产业刚起步


金砖财经: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不足,您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和平:我认为,根本原因有三:一是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了解不够,文化企业也不擅长使用金融工具。二是多数文化企业小而散,且盈利模式特殊,投资风险大,难以实现与金融融合。三是服务于文化产业的金融中介体系薄弱,资产评估难、融资担保难、产权交易难等问题普遍存在。


金砖财经:我记得中央曾提出“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从顶层设计来看,对文化与金融合作非常支持,目前文化与金融合作的情况如何?


周和平:对的。不足之处非常明显,你看看《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1》,截至2020年底,30家银行(21家主要银行和9家中小商业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16561.5亿元,另据《2020 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2.75万亿元,文化产业共获贷款余额占总贷款余额比例较低。


这些数据折射出两个问题:一是文化与金融的融合不足,二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过,也要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据统计,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07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4363亿元,年均增速达14.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48%上升到4.5%,说明我国文化产业稳健发展,具有后发优势。


三、迫切需要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金砖财经:您曾经表示,当代金融的创新也需要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在价值流通中获得收益。您有何政策建议?


周和平:政策是文化产业的灵魂、生命线,但方向一定要搞对,深化文化与金融合作,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我在很多场合都提过一些建议。比如,鼓励商业银行发展文化金融专营机构、特色支行等专业化机构,针对文化产业特点创新产品和服务,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的信贷投放。


再比如,扩大文化企业的债券融资规模。企业债券与其他债务融资工具相比,具有强烈的产业政策导向,是发挥市场积极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效工具。鼓励具备条件的大型文化企业发行债券,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财务结构,同时释放出宝贵的信贷资源给中小文化企业。


产业基金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近年来,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数量、规模均急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开辟了更加宽广通畅的融资通道。政府引导基金与市场化的股权投资基金要相互配合,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推进文化要素市场从线下向线上发展,对一些特色文化创意与小众文化需求有机融合的金融模式可以多探索,多尝试,但方向一定要搞对,不能将路走歪了。


文化产业近年受益于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看到今天有很多新的模式、新的产业的形态陆续出现,也在破解当前疫情以及经济环境下的一些难题;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经济特别是整个文化与旅游市场面临着国际市场不稳定、投资信心恢复慢以及市场结构失衡与行业规范化发展多方面带来的一些挑战。


四、应继续坚持扩大开放,参与国际大循环


金砖财经: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文化产业视为战略产业,文化贸易已成为世界各国传播文化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您认为应当怎样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


周和平: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近些年迪士尼和环球影城相继进驻国内市场,应及时总结其文化产业链和投融资模式的启示意义。


从顶层设计来看,中央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文化产业应继续坚持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


具体来讲,要用好、用足三个方面的平台,保持一个积极开放的心态。第一个平台是一些国际性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平台,应当积极展示我们的文化成果。我看到一个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443亿美元,持续多年居世界前列。这说明,中国的文化资本是有能力走出去的。


第二个平台是国内主办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文化产业招商大会等。我们要重点吸引国外资本和全球文化产业要素资源,参与国内优质文化产品项目优化布局,助力国内文化领域投融资项目的国际化发展,这一点我多次强调过。


第三个平台是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文化保税区、自贸区、自贸港等平台,这些平台可以多渠道支持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补齐短板、打通堵点,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个积极的心态是指,我们要融入世界文化产业的资本运作系统,积极拥抱并参与建立多渠道、全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推介机制,要持开放的心态,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参与到国际大循环的洪流之中去。


金砖财经:随着文化产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国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您有什么期望?


周和平:是的,建设文化产业投融资人才队伍迫在眉睫。要重点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责任感和较强资本运营能力的人才;培养熟悉文化资源和金融资金整合运作能力的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熟悉跨国文化产业公司运作的人才。


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和力量,加强金融助力,大力推进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章:周期上-中国艺术金融创新处于潜伏式起步期


中国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突破口的形成,最终取决于在某一个有可能形成突破发展的方向上能不能找到可以落地的“抓手”。中国艺术财富高等研究院院长西沐如上表述。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文 /西沐 中国艺术财富高等研究院院长


新时期中国艺术金融发展面临新的发展基础、新的境况及新的发展取向。总的来说,中国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有三个最基本的动力:一是巨大的需求与消费的拉动力;二是新科技融合创新发展的高期望的推动力;三是基于艺术金融体系内在规律不断产生的驱动力。这三个动力使得中国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新业态与新技术融合发展,极大地带动了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使得艺术金融成为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我们在当下特别要研究与强调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基础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以及其创新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是什么?而不仅仅是基于需求去创新什么样的业务,发展什么样的产品,拓展什么样的服务。当然这些都很重要,但是没有很好地解决基础的问题,不去建构基本的结构与科学的发展逻辑,也就是说,不去突破基于新基础设施的一些关键的问题,再多的产品业务与服务都没有办法去落地,即使勉强落地,也没有办法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艺术金融创新发展过程中传统金融体系的参与度并不高,这是中国艺术金融创新发展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二,中国艺术金融创新发展过程中新的业态表现活跃,但新业态的创新生发过程中,投机所产生的需求非常大,影响了中国艺术金融创新业态发展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基于新业态的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风控体系的创新建构,没有很好地形成相应的系统格局;第三,中国艺术金融创新发展过程中,在艺术品市场和艺术产业不断进入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艺术金融的创新进程没有很好地融入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从而使艺术金融这一创新业态的前沿发展,没有能够很好地展现出基于新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场景建构方面的探索实践,也没能产生一些新的场景化的应用。


基于这三个方面的原因,中国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在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平台期。这主要表现在艺术金融产业的规模没有大的提升,业态的创新生发虽然丰富多样化,但是没有形成很好的头部企业与龙头型的企业,也鲜有代表性与示范性强的成功案例出现。这种发展状况,导致整个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的创新发展,到目前为止,尚处于一个潜伏式的起步发展状态。这种状况的长时间存在,致使已有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而且,基于新基础设施而进行的创新也难以很深入地推动与展开。


我们认为,当下中国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首先要进一步理清发展的基本现状、结构与趋势,一定要基于新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来进一步探索其发展的战略,特别是基于新基础设施来进一步完成中国艺术金融创新的基本定位与战略取向,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建构面向未来的逻辑发展结构。只有这样,中国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才会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发现真正的问题与突破口,从而实现建构中国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大格局。


事实上,在中国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过程中,有两个趋势性的问题值得注意:第一,中国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难度较大,无论是风险识别还是风险控制,要取得突破与重塑,实在是不容易;第二,中国艺术金融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面对创新的问题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在创新的过程中,缺失的比较多,但缺少创新的抓手与可以落地的路径是最为关键的。也就是说缺少创新的突破口。中国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突破口的形成,最终取决于在某一个有可能形成突破发展的方向上能不能找到可以落地的“抓手”。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一、以建构功能相对完善的艺术品综合服务平台为抓手,提升中国艺术金融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艺术金融的创新实践,需要创新的空间,而这个空间,就是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机制,即平台化机制的创新。建立相应的艺术品综合服务平台有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第一,平台要有公信力,我们知道,公信力产生的基础是“三公”原则:公开、公正、公平。所谓平台化,就是建立一种在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上的,具有公信力的平台性机制,“三公”原则在艺术金融管理过程中主要的作用体现为它是一种增信机制,在平台运营管理中使艺术金融管理过程更安全,成本更低,风险更为可控。对于有投资需求的人来说,一方面降低了门槛,另一方面能够将投资者的资源进行整合。


第二,要有相应的艺术品市场及其产业体系的支撑,对艺术金融管理业务来讲就是要有确权、鉴定、评估、集保、保险等市场体系的支撑,一个平台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支撑体系,才能实现增信的功能,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从而推出众多艺术金融管理结构性的产品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第三,要可以与金融体系相对接,特别是与证、银、信、保四大金融体系对接,金融体系是平台的上游,金融体系通过平台与艺术金融管理需求相对接。


第四,要有专业化的艺术金融管理运营机制。


功能相对完善的艺术品综合服务平台的建构,无论是对艺术品市场还是艺术金融及其产业,都是前提与基础。当下,关于艺术品产业、艺术金融产业的很多探索与创新,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般都与这个前提与基础有关。所以,建构功能相对完善的艺术品综合服务平台,是艺术金融发展不可或缺的现实条件。


二、以平台的综合服务功能整合创新为抓手,推进深化沿着艺术金融创新的战略取向发展的能力


特别要重视以大力发展艺术品资本市场与要素市场为抓手,以积极发展艺术金融的投融资问题为突破点,推动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新动力的建构。中国艺术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当下创新发展的战略取向主要有以下两个方向:一是基于平台,以艺术品交易模式创新为核心的艺术消费的发展;另一个是基于平台,以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创新为核心的艺术品资产管理的发展。其中,以艺术品交易模式创新为核心的艺术消费发展的基本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在“三公”原则基础之上的、具有公信力的服务平台。第二,基本功能是登记与鉴证交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基于大数据的信用管理功能越来越重要。第三,对接整合能力的建构,对接金融体系与市场产业支撑体系,整合投资市场与客户,满足越来越丰富的多元化、多样态的个性化需求。第四,通过实物、资产、权益交易及投融资等的服务,使投资门槛不断降低,投资成本不断降低,投资交易更为安全,逐步推动实现艺术品投资的大众化进程。


而以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创新为核心的艺术品资产管理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随着艺术品资产管理的发展,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围绕资产化、金融化而展开的平台化理论创新探索,不断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正在生发出基于平台化的艺术财富创新管理。所谓基于平台化的艺术财富创新管理,是指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资产优化配置、基于平台化的艺术资产管理产品的创新、基于平台化的支撑体系建构的创新三个方面。一是基于资产配置为核心的资产优化配置,主要对象是个人、机构(企业)、家族三个层面;二是基于平台化的艺术资产管理产品的创新,主要是指以需求为导向、平台化为基础的艺术品资产管理产品的创新;三是基于平台化的支撑体系建构创新,主要是指在平台化支撑体系构建过程中,根据产业与市场支撑体系的创新而形成的艺术品资产管理方式与方法、业务与产品等的创新发展。


三、以艺术品鉴证备案溯源为抓手,以艺术品标准为突破点,积极构建与重构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


艺术品市场的治理在很多时候缺乏治理工作的支点性的突破口,尤其是缺少手段、方法、抓手与契入点。鉴证溯源系统是围绕艺术品质量为中心的支撑服务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用市场机制建构的一种市场经济服务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采用并行之有效的做法与体系。围绕艺术品的质量管理,来推进艺术品鉴证溯源系统与体系的建构与深入实施,是建构艺术品市场治理体系的很多工作的重要切入点与基点。以艺术品质量管理为中心的艺术品鉴证溯源,在艺术品市场治理与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多作用。特别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融合发展,其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建构基于区块链的以权属(如版权)+溯源为核心的应用场景,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取向。


四、以立法与政策法规的推出为抓手,创新中国艺术金融监管与行业自律


基于立法与政策法规基础之上的监管、行业自律,从体制到体系的建立都尚处于模糊与深化认知的阶段,不仅仅艺术金融风险管理及管控体系需要研究与强化,并且,其发展、发育的环境也急待改善优化。不断强化对中国艺术金融创新的监管理念、方法、手段及效果评价与改善的研究。特别是在数字化背景下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特别具有意义。


目前,中国艺术金融的风险及其管控体系的研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市场不规范,艺术金融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培育与挖掘;支撑体系缺乏,资产价值量化困难;要素市场发育滞后,配置渠道单一;风险管控手段缺失,金融体系介入障碍较多,退出机制建立困难;艺术金融发展的路径与平台缺乏;人才缺乏,服务体系的发育与能力有限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艺术金融的风险,如市场变化风险、宏观政策风险、法律监管风险、周期运营风险、利益输送风险、价格操纵风险、运营支撑风险及技术保障风险,等等,从识别到管控都面临着重要挑战。


五、以新科技的融合发展与艺术金融业务的创新一体化发展为抓手,积极发展中国艺术金融产业新的业态


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是要解决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价值发现的问题,而金融与科技的进一步创新融合与发展,可以为艺术金融的价值发现提供更大、更好、更为广阔的平台与更新、更有效的方法与工具。另一方面,新技术的融合会给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可能与格局,特别是基于大数据的综合服务平台技术、智能投顾、科技鉴定、鉴证备案技术与体系等,不仅会催生新的业态,也会进一步推进跨界融合与业务创新这一进程的深化发展。特别是以风险结构化机制创新为抓手,以综合性服务平台建构为突破点,大力创新中国艺术金融新业态的培育与产品体系的成长,战略意义重大。


六、以支撑产业体系为抓手,以艺术金融支撑体系与科技融合为突破点,促进中国艺术金融支撑产业业态的聚集发展


要重点推动围绕支撑体系的技术创新来不断形成产业聚集,为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提供重要支撑保障。如艺术品鉴证溯源系统与体系进一步落实艺术品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四大技术基础的应用,为进一步推动艺术金融、产业跨界及新业态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与保障,为此,围绕艺术品鉴证溯源系统与体系,就有望形成具有优势的产业聚集。特别是基于大数据的综合服务平台技术、科技鉴定、鉴证备案技术与体系等的发展,不仅会催生新的业态,也会进一步推进这一进程的发展,形成艺术金融支撑产业的聚集,从而又有力地推动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的发展。


七、基于新基础设施,以建构数字化场景为核心,推动艺术产业数字化生态进程


以艺术产业数字化深化发展为抓手,以积极发展数字艺术资产为突破点,围绕以客户为中心,以信用管理为核心,推动基于新基础设施建构数字化场景,建构数字沉浸体验场景与数字公信力赋能场景,进一步推动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创新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第三章:趋势上-中国艺术品正在迎来国际化的“大时代”


在“房住不炒”投资红线高压之下,中国艺术品似乎开启了国际化的“大时代”,一场如火如荼的艺术品创富运动或将拉开帷幕”。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文/徐守振 亚洲艺术研究院院长


自2015年市场开始下滑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一个“小时代”,低迷已经有七个年头。近两年,新冠疫情蔓延,房地产景气下行,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迹象显示,大量资金正在流入艺术品市场。


在西方投资理财的观念中,艺术品作为一种资产配置早已深入人心,大多数人都会配置艺术品资产。反观国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的收藏群体不断扩大,艺术品市场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与科技进步与金融化有关,二是与艺术品国际化的时代进程相联,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艺术品正在迎来国际化的“大时代”。


一、艺术品国际化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化格局已经开启,一是中国艺术品走出去,二是国际艺术品引进来。具体的工作,我们做过许多,比如把法国美协主席请到国内,在国内外办展览,我们也去法国罗浮宫办展览等。


2012年,在我们的策划下,由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约翰·霍金斯创意生态实验室等机构在京宣布成立设计创产基金,率先提出了“投资设计,掌舵未来”的理念,聚合了一批具有创意和设计含量的文化艺术品牌项目。


随后在米兰世博会《百年世博——艺术与文明的对话》和上海举行的《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就是用全新的市场思维,将原有的艺术资源进行二次原创,我们当时就认为这代表了一种趋势——艺术活动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金融融合及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将释放巨大的能量。


近几年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国际上大的拍卖公司,像苏富比、佳士得都已经进入到中国,分别设立了分支机构。同时,中国内地一些大的拍卖公司,像嘉德、保利都纷纷在中国香港以及国外一些艺术品市场发达的国家设立办事处;第二个是国际上非常大的艺术品信息服务机构,像Artprice、Artnet等一些大的艺术品信息服务机构纷纷进入中国,与中国一些信息服务机构进行合作,为中国艺术品市场提供信息服务,发掘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信息需求。


艺术品国际化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时代变化,艺术品版权与IP授权的时代已经开启了。以前卖艺术品是一个单向维度,就是把物品卖了就没有后续了,现在不同了,一个作品就是一个创意,围绕创意可以深入去挖掘它,可以将创作内容去授权,去做版画,去做很多文创产品,让创意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享给大众,这意味着,艺术品交易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八年前我们创立了“创交所”模式,正好跟当下科技与金融发展趋势相结合,非常契合艺术品国际化大势。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数据来源:《中国艺术财富白皮书》


二、艺术品国际化:谁来定价,如何定价?


艺术品国际化进程中,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来核定作品的价值。据我们了解,欧美市场上艺术作品的定价,大部分还是通过艺术家作品和类似的对标物(对比其他艺术家作品已售价格),进行市场定价的。对标物是艺术作品定价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标物除了作品的尺寸、风格、材料,还需要对标已知作品售价艺术家所在地、教育背景、个人成就、奖项、公众知名度等。


比方在德国,艺术品的价格有非常严格的遵循依据,相关的参数包括一个艺术家不同年龄时期的艺术风格,不同艺术风格的受众人群,每年实际的交易额,进入了哪个级别的重要画廊,参加了什么档次的展览和博览会,甚至包括具体作品的材质……任何艺术品的价格都可以通过公式算出来,相对来说,价格比较合理。


但在国内,目前艺术品的价值核定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怎么认定一张画的价值,谁来定价?没有特别权威的标准。如何来规范这件事情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


我们的想法,未来跟银行、专业机构、专业的学术团队合作来做这个事情。就像韩国艺术经纪人运作模式,艺术家跟机构是合作伙伴的关系、股东的关系,是共创的关系,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一起来推动市场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让社会大众也能广泛参与到艺术品投资中来。


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NFT热炒,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了深度的整合期,渐渐回归理性时代。我们需要建立中国标准的“定价模式”,提供解决方案,真正引领世界艺术品投资趋势。


怎么来建立这样的体系呢?用好平台,我们的亚洲艺术研究院,艺术品金融智库,可以整合各界资源达成一个社会共识,形成比较公允的价格。这个标准类似于英国SGS企业标准,可以做成一个认证。有人认可、信任与相信,艺术品的价值实质是一个相信的问题。相信才有价值,要不就是废纸一张。


信任如何建立?我们认为,“艺术家的时代”已经改变了。目前市场选择艺术家不是按原来传统计划来进行了,不是像中国画、工笔画,超级写实的时代了。一方面是技术的迭代,另一方面,审美取向也在演进,现在是创意经济,作品不仅仅只是传统的表达叙事,而是要有思想、价值观及时代背景等。


一个作品会启迪人们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文化想象,能够共振共鸣,思想被更多的人拥护,产生更多的知识,更多响应。现在艺术家非常多,要发现一个艺术家,跟发现思想者、领袖是一样的,需要有专门的团队来发现。


三、把非标干成标准,掌握国际定价的话语权


按照传统,美学的范式从来都是由精英创造的,并且遵循“由上到下”的流行规律,审美无法实现从民间到精英的传导,人们无法从比自己阶层低的人身上产生美的认同和联想。在欧洲,从来都是贵族模仿国王,平民模仿贵族,这种自下而下的审美传导,是美的流行范式。而我们要做的恰恰是要反其道而行之。


人们往往认为,审美是主观的,但审美更具有普遍性,是有标准的,只是目前没有人把它梳理出来。基于普遍性,是可以将非标做成一个标准。众所周知,目前在中国并没有一个发育完善的以画廊为主体的“一级市场”。大部分艺术家,不是通过画廊卖画,而是以“私下交易”为主。


从供给端来看,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把艺术家真正的“粉丝”挖掘出来。以前是上游说了算,几个人说好,资金说好,这不能代表社会共识。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艺术家说了算,而是从零起价开始,每一幅作品都通过市场来推,形成一个真实的共识。


从需求端来看,普通人以前对艺术品欣赏与认知渠道不够,存在供需矛盾,我们需要通过供需矛盾真正确定艺术品的价值确权。买不起原作,可以买版画,可以买衍生品,可以买服饰,可以买其他文创产品,文创产品可以限量,可以收藏,“自下至上”,确立与传统不一样的审美范式。


这意味着,要用一个新的模式,让更多的人或底层的人买得起艺术品,让艺术回归生活,回归理性,不再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这是趋势,也是大势,这个观念的转变,是将所谓“高高在上”的艺术品拉入凡间,更具烟火气。


从这个视角看,打造出“中国标准”的艺术品是一系列重大的事件,背后是一系列的创新与创意,唯有不断创新与创意,才能牢牢掌握艺术品定价的话语权。


眼下,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已经拥有大量的艺术藏品,构成了它们巨大的表外资产,需要对其进行管理,也是艺术金融化的外在的价值增长。艺术不仅是财富的继承,也是文化和资本的传承。艺术品不再局限于满足个人利益,而是成为投资基金追逐的目标。


在手段与方法上,我们正在与艺术银行、艺术授权、艺术抵押、艺术衍生等环节相融接,构建一个艺术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资信化、资信资金化的运作流程,不断优化艺术品数据库,为标准化的产品体系提供坚实的保障。在中国艺术市场国际化运营与探索上,还需要更加锐意进取。


眼下,房地产成了“暮光之城”,中国艺术品似乎开启了国际化的“黄金时代”,一场如火如荼的艺术品创富运动或将拉开帷幕。



第四章:金融要素-应破艺术品融通问题,而不是交易问题


艺术品一直以来的痛点是其低流动性,所以金融参与首先要解决的是融通问题,而不是交易的问题。”未来的艺术金融需要私人银行、财富家族办公室、财富管理机构、保险信托、银行等众多金融机构一起革新面目。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文 /韶华 金砖财经《中国房地产金融》记者


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创始人范勇在接受金砖财经专访时指出,艺术品“融通”是可以使文化传承、财富沉淀,“比如房子有了按揭以后、房地产市场更受大家追捧,但是艺术品连抵押贷款都做不了”。此外,范勇还表示,文化艺术正在给财富新阶层带来“财富向善”的思考,“国人对人文学科的认知和了解相对较少,补上这一课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全民艺术浪潮对精神消费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等等。

范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硕士,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理事、研究员。他不仅是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AIAF)创始人,还身兼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上海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特聘教授,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客座教授,多年来一直专注于艺术品金融教育与研究,对艺术品金融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范勇的话语体系中,新时代的年轻人作为数字世界(元宇宙)的原住民,传统文化和经典艺术的传承与鉴赏,传播、消费体验等,需要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和年轻人的兴趣与生活方式相结合。当从过去线下艺术转移到线上数字艺术的概念,新的财富机会、艺术新浪潮、新流派、新趋势会随之出现。

一、新的财富机会、艺术新浪潮、新流派与新趋势

金砖财经:在过去两年中,艺术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据媒体统计,艺博会、画廊和博物馆争先恐后进入数字领域,您如何看这样的变化?国内外艺术品金融的商业模式有哪些变化?

范勇:首先,我觉得艺博会、画廊和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正是代表了人们的精神消费和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我们可以从艺术金融的角度来诠释这个变化,我国在近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工业化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和乡村的财富得到巨大增长,物质消费开始饱和,在这种背景下,从工业文明跨入到后工业文明时代,精神消费时代已经来临。

而数字科技为艺术和金融的发展融合又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艺术是感性的,金融是理性的,数字科技可以作为艺术和金融之间的桥梁,为两者共同赋能。回过来讲,持续两年的疫情也对整个艺术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通过大数据可以做艺术价格投资分析、区块链可以对艺术作品溯源认证鉴定,或者体现在数字化的传播发展。

如果在疫情期间举办线下拍卖会,来自各国的现场藏家都需要被隔离,这导致了在线拍卖这一新形式备受欢迎。通过同步直播和沉浸式全场景的技术发展,在线拍卖可以多地区同步参与。在成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市场活跃度越来越高,地区差异性大大降低,艺术的市场价值也被充分释放。抑或是在城市更新方面,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和艺术空间作为人文社区和公共教育的发生地,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房屋的旧改和空间重塑需要更多人文艺术、数字科技、金融力量来打造智慧城市。

另一方面,数字化进程也促成了艺术品拍卖行业低碳环保理念的发展,在过去线下举办拍卖会需要布展搭景,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数字化进程则彻底改变了这一传统的拍卖形式。

另外,我们谈数字领域,元宇宙和NFT(非同质化通证,或虚拟资产或实物资产的数字所有权证书)作为引爆2021年的概念,给国内外艺术品金融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全新的转型道路。通过元宇宙,线下的小规模交流和交易方式逐渐转变成为线上的虚拟世界模式。可以说,元宇宙逐步建立,使得艺术的创作、生产、消费、流通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人们可以不再用画笔,而是直接用程序编写创作艺术作品,直接在数字世界里去流通,最后在数字世界成为永恒的存在。

另一方面,从交易确权来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NFT是独特数字权证的体现。在线上流转和交易中,NFT具有智能合约的功能,并且可以自动清分和不可篡改的属性,所以在高速高频交易的环境里面,它的产权非常清晰。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想,NFT的飞速发展,其本质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对知识产权价值的确认与保护。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作为数字世界的原住民,传统文化和经典艺术作品的传承与鉴赏,需要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和年轻人的兴趣与生活方式相结合。当从过去线下艺术转移到线上数字艺术的概念,这其中新的财富机会、艺术新浪潮、新流派、新趋势也都会随之出现。


二、文化艺术给中产阶层带来“财富向善”的思考

金砖财经:长期以来,人们对艺术品金融投资一直踯躅不前,参与的意愿不足,或不敢,有一个很大原因在于,专业知识不够以及艺术品价值判断问题,如何拓宽人们对于艺术资产的理解,您有何建议?


范勇:首先,这跟我们国家近100年的发展轨迹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教育体系过去是采取文、理分科的,在农耕向工业转型的时代,大家更关注短缺经济,引导学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普遍来讲,国人对人文学科的认知和了解相对较少。人们的价值观导向更偏实务和物质,而艺术品包罗万象,本身包含了历史、文化、审美、科技,还有宗教,等等,所以国人要补上这一课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我一直认为,艺术是引导人们回归到内心世界,触发良知、良心的觉醒,重新提高自己人文修养的重要载体。新时代下国家处于繁荣和平的发展环境,国家提倡 “人民美好生活”鼓励提高国民个人修养。可以看到中小学已经开始大力推行书法美术教育;同时,移动互联网以及短视频的飞速发展,使得很多美学和博物馆的知识、文化历史知识变成了新的视觉产品,十分便于大家去学习和了解。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艺术市场正在飞速发展,尤其是NFT数字艺术作品的天价交易又催生了很多外界人士对艺术财富的渴望和追逐。虽然国家对此有严格的限制,但这种限制主要是为了杜绝炒作、洗钱和金融产品化等风险。NFT作为一种新技术,必然会对行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革新的作用。通过国家的管理,当NFT数字艺术会被规范,引导健康有序发展,这样的科技进步会促进很多过去对艺术没有兴趣的人被激起好奇心去探索。

就来到我们学院的学员来看,虽然他们大部分都是关注新经济、新财富、对艺术门类感兴趣,但不太了解艺术的人士。而且,在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上课和坐在美院上课的体验完全不同,因为学员首要目的是对艺术财富有更多了解,其次才是对艺术和精神的追求。而学院一直秉承的教育核心理念是通过引导人们对精神财富的理解,来促进对文化艺术的保护、弘扬和传承,也让人类的精神财富和文明能得以延续。当人们接受了艺术品金融的教育,有了完整的知识框架,再通过一些定向的学习走访,对成功案例的研究,对艺术品金融的社会生态有更系统的认知,这是一种革新知识的赋能机遇。

金砖财经:三年前,您曾对外表示,艺术品作为一个终极消费目标,也是精神消费的金字塔尖和风向标,自然而然会成为下一个经济热点,被广泛追逐。它不仅仅涉及高净值人群的财富配置刚需,它还涉及中产阶层的理财新哲学。三年后,您的观念是否有所变化?

范勇:我在十几年的艺术金融从业经验中发现,随着中产阶层数量越来越多,大都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层对后代的教育也很重视,文化艺术给中产阶层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思考,是一种引导财富的社会效益或是财富向善的思考。其理财新哲学会更注重道德标准下的社会责任投资、社会影响力投资,包括公益创投和慈善捐赠,最终落脚点在第三次分配,最终为实现共同富裕。

三、全民艺术浪潮对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金砖财经:您曾表示,艺术品金融不能被简单的看成字画买卖,而是新经济的发展趋势。艺术品不仅是艺术品本身,还有其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美学元素,您对目前的艺术品金融有何看法?

范勇:从本质上来讲,金融是一个解决生产关系的手段,而不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艺术金融的发展是随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转型在进步的,全民艺术的浪潮对精神消费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我们学院提出:精神消费时代,金融服务业如何创新?其根本的逻辑是,在过去缺乏市场化机制的时代,艺术品只是作为一个表外资产,而现在大众消费升级、精神消费崛起,引发庞大需求下需要盘活存量艺术资产,简单扩大再生产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就需要金融在艺术领域的创新发展,来为文化艺术给社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盘活存量变增量经济,对国家发展文化艺术有巨大的帮助。

首先,传统金融服务业的客户大多数是坐拥大规模实体经济的机构客户,而现在文化艺术的产业企业逐渐增多,它们也同样需要金融服务。

其次,从企业财富转化到个人财富,高净值人群迅速地崛起也同时衍生出财富面临着资产配置问题。目前全球货币量化宽松政策,以及越发严格的国家经济监管和全球CRS 税收监管,如何让财富保值增值?如何合理避税?如何有序传承都是高净值人群需要思考的问题。艺术品财富管理则是一个很好的另类资产配置的突破口。通过文化艺术这个行业的发展,金融的助力,科技的助力,让我们找到一个新的趋势,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理念,通过文化艺术的熏陶,审美的提升,来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

四、金融要解决融通问题,而不是交易问题

金砖财经:对艺术品金融投资趋势如何看?金融机构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您对艺术品金融投资有何政策建议?

范勇:可以说,艺术品金融投资这件事从古代就发生了。乾隆皇帝和宋徽宗就是深谙艺术金融运作的伟大的人文经济领袖。当时,宋徽宗把瓷器的美学发展到人类的巅峰,又同时将瓷器制成高级商品,与北方游牧民族和外国进行贸易经济,包括铁器、马匹和粮食,当时瓷器交易量一度超过国家GDP 的60%。由此可见,瓷器既是在文化上有高峰,又在经济上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国民经济支柱。

历史发展到乾隆皇帝时代,社会极大富足,经济泡沫出现。清朝的乾隆修了一部《石渠宝笈》把皇宫收藏做了整理,还刻了8000 方闲章,选择皇宫大内珍藏的历代名人、书画,以“神品、极品、上品”等不同等用不同印章鉴赏揿印,并书写题跋,一时引起王公贵族和士绅们的上行下效,形成全民收藏艺术品的热潮和风气,制造了一个罕见的文化现象。从历史的经验中总结来看,人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全民都可以参与艺术,国家把社会上的热钱也吸收到国库,然后有大量的资金去解决国防、民生、国民教育、基础建设,而民众也得到了审美熏陶,文化传承也有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高度的融合。

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人民美好生活,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民族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国家战略目标引导下,通过艺术赋能,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非用简单扩大再生产去解决,而是需通过金融作为高维度的生产要素的配置,把金融资金导入到文化领域,支持文化的快速发展。在产业层面上,其核心带动消费制造业转型升级,使得产业文化艺术化。

金融资本的导入是海量的,目前国际货币总量超过260 万亿(M1\M2),其中70% 都在金融体系里。站在一个战略引领的角度,金融创新可以推动文化有战略目标且有体系规模的发展。所以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支柱产业,宣扬打造文化市场体系、文化要素市场,保护知识产权等,这都是在引导艺术金融化和财富的创新。其次,文化艺术一直以来的痛点是其低流动性,所以金融参与首先要解决的是融通问题,而不是交易的问题。融通可以使文化传承和财富沉淀,比如房子有了按揭以后房地产市场更受大家追捧,但是艺术品连抵押贷款都做不了,所以我认为未来的艺术金融需要私人银行、财富家族办公室、财富管理机构、保险信托、银行等众多金融机构一起革新面目,为与艺术品相关的产业提供金融服务。



第五章:实践路径上-艺术品致富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国人致富的上半场已经结束:1979-2020年房产、资源为王;国人致富的下半场2021年才刚刚开始:文化领域与康养领域,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追求精神享受!”属于庄诺的新创富时代似乎正在到来,这一次他又精准踩对了房地产金融周期一样的节拍,他早期收藏的林风眠的《裸女》《仕女》《武松》等精品佳作,目前都已价值不菲。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文 /韶华 金砖财经《中国房地产金融》记者

继房地产投资属性削弱之后,艺术品投资正在迎来一个新时代。著名艺术品投资家庄诺日前接受金砖财经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

庄诺在中国房地产金融领域颇负盛名,曾先后担任上海搜房网CEO、搜房国际董事总经理,中国平安集团执委、平安好房董事长兼CEO,中民投普惠金融董事长,见证了中国房地产金融的跌宕起伏,目前兼任中国房协合作专委顾问、中国房地产众筹联盟秘书长、中国社区金融论坛召集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庄诺,还是一位文学作家,出版了《上海过客》《资深男人》等长篇小说。庄诺的作品充满了富有想象力的“诗和远方”,对现代性与人性有着极其幽微而深邃的洞察,同时对投资也有着敏锐的直觉与独特的方法论。

在几年前,庄诺抛售了在上海的多套房产,把资金投入到艺术品,特别是当代艺术品,“我是拍卖会上的VIP,在香港苏富比、香港嘉德的艺术品拍卖中都不用预付保证金。”庄诺表示。

从一个艺术爱好者到资深藏家,庄诺对艺术品投资逻辑更是信手拈来:“收藏:是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投资:则是买别人感兴趣的东西”;“文人说收藏收的是文化,商人说收藏收的是财富”;“选择流通性最好的艺术品,如果刚入门的,选择当代艺术作品,避开造假陷阱”;等等。在庄诺的话语体系中,“文化修养、精神享受”,“保值、增值、避税、传承”一直是高频用词。作为百众(上海)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及百众艺术资本创始人,庄诺对画家林风眠的作品喜爱有加,目前其收藏已自成体系,“艺术品长期投资收益远高于房地产”,庄诺判断。“把炒房的资金,投到艺术品中,利国利民利己。最近在拍卖会上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之前都是所谓的炒房客,如今他们一部分已经华丽转身成为艺术品收藏家。”庄诺笑称。

据《收藏拍卖》杂志援引的两组数据显示:一是在过去的30年,标准普尔500增长了930%,金字塔顶端之2%的艺术品回报率达到1560%,艺术品投资回报远超股市和房地产;二是2005年到2008年,高端的现当代艺术品价格飙升了426%,中端现当代艺术品价格飙升了339%。在同时期,现当代艺术品的投资回报远远高于同期的股票。

另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2胡润至尚优品—中国高净值人群品牌倾向报告》显示,收藏作为一种高雅的投资项目,高净值人群对它的热情在今年涨至历史新高。报告显示,2022年,92%高净值人群有收藏习惯,比去年上涨22%。中国书画增加20%,排名保持第三。

这些数据和报告非常契合庄诺对艺术品投资“致富的下半场刚开始”的判断。历史总是踩着相似的韵脚,属于庄诺的新创富时代似乎正在到来,这一次他又精准踩准了房地产金融周期一样的节拍,早期收藏的林风眠的《裸女》《仕女》《武松》等精品佳作,目前都已价值不菲。

春节后一个忙碌的周日,打完高尔夫球的庄诺在其上海陆家嘴的家中,接受了《中国房地产金融》记者的专访,娓娓阐述他对艺术品收藏及艺术品投资独到的理解。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1、要买自己喜欢的藏品,有的获利高达8000多倍

金砖财经:从房地产金融领域跨界成为艺术品藏家,您为什么从事收藏,动因是什么?

庄诺:收藏,早期属于爱好。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我在欧洲的时候,遇到一个跟我在咖啡店聊天聊得很好的朋友,他穿戴很朴实,但满口可以跟你讲艺术,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绘画。有一天我到他家,我感到他的家就像艺术殿堂一样,他的家充满艺术的味道:这张桃花心木柜子是拿破仑时代的,那个曲线优美的弯腿凳子是安妮公主风格的,包括中国的青花瓷,非常有品位。

有些人很有钱,但是没有品位,因此被笑称为“土豪”,对我触动非常大。我慢慢喜欢上收藏,会经常接触一些收藏的朋友,包括一些艺术家。人在工作之外,总要找一个东西进行精神疏解。就像我前几年做互联网金融,做房地产网站,在很忙的时候,我要找一个跟工作不一样的东西疏解工作的压力。就像有些人很忙的时候去打一下高尔夫球,很忙的时候要去游泳,我就是找艺术品,看看展览跟别人聊艺术。尤其是现在,所有人都需要在浮躁的社会里给自己留下个心灵沉淀的空间。

买艺术品一定要买自己喜欢的,为什么?放在家里要放5-20年,甚至一辈子。如果每天看得不愉悦,看得都很烦,你不会放3-5年。所以一定要买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喝杯咖啡,或是看着画面上的风景,或是欣赏画面上的人物非常惬意,就会一直放着,藏得住;要是天天看到这个画面,不开心,就拿不住了,不喜欢不要硬投入收藏。

金砖财经:您觉得艺术品适合作为投资品?投产比有多高?

庄诺:艺术品跟房子有点相似。房子首先是居住的功能,我们提倡“房住不炒”,但不得不承认房子具有投资的属性。艺术品有精神享受的功能,甚至还有丰富历史价值,跟房子一样,也有投资价值。如果你买到名家的精品,藏它10年、20年,投资收益肯定远远高于炒房的收益。

从投产比来看,举三个例子。一是常玉的《五裸女》,在2019年11月23日香港佳士得秋拍达3.0398亿港元,1993年台北苏富比拍卖仅97万港元,26年间增值300倍。

二是齐白石的《多寿图》,3.2平方尺,2020年保利秋拍276万元,每平方尺约87万元,如果你在1951年1平方尺10元买下,获利高达8000多倍,在1945年每平方尺为5元,1951年—1966年间,每平方尺仅10—15元。

三是冷军的画16年涨100倍:2005年唐炬先生花了70多万元购得冷军的超写实作品《蒙娜丽莎—微笑设计》,这幅画在嘉德2021年春季拍卖会拍出了8050万元的高价。在2005年,上海的房价每平方米在一万多元,目前大概在10万左右,增值也就10来倍。

我个人觉得越是精品增值越大,艺术品最大特点是没有折旧期,除非你保存不善坏掉了,如果你保存得好好的,它永远不会折旧的,收藏时间越久,市场价值越高。

金砖财经:什么样的艺术品才是精品?

庄诺:第一,是画家创作高峰期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及深远影响的画作。第二,藏品来源非常清晰,传承有序,源头可溯。第三,能找到权威出版记录,为藏品背书。

金砖财经:艺术品种类繁多,您的收藏品涵盖了哪些艺术品类,哪些创作的年代?

庄诺:在二十几年前我刚刚涉足收藏的时候,收藏比较杂。见到什么喜欢就收,没有成体系。
我后面比较关注的是现代书画,像林风眠的,只要力所能及,我都会拍下来。我不怕拍贵,就怕拍到的不是精品,现在他的仕女画、裸女画,其他几个系列,我基本上都有了。

我同时也在关注当代油画。我看中两点:第一是当代油画,作者基本上都是在世的,相对于过世的作者来讲,他们的画可信度更高,基本上不用太花时间去关注画是真是假,只要关注是不是他的精品或代表作。

第二点,近现代艺术经过20-30年的炒作,价格已经非常高了,再上升的空间也不大了。当代艺术,近三四年才刚刚起来,当代的艺术中的油画成长空间很大,投资价值还是蛮高的。

我的收藏体系真的很简单,近现代藏品,我只关注林风眠,我很喜欢林风眠的画风,他把西方的线条、色彩技法用到中国的水墨画上来,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在其裸女画、仕女画等作品上几乎都是采用细线勾勒且一气呵成,这些融合中西技巧的绘画作品具有诗意的情怀,体现出东方文化的特质和精神意蕴。林风眠绘画中的构图、线条、墨与彩的交织、情与景的交融,打破了中国画的某些禁忌,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给人以诗意的享受。

当代艺术品,我关注不同时期的70后、80后与90后,特别是70后与80后我关注得比较多,也收藏了他们的画,像尹朝阳、屠宏涛、欧阳春、马轲等都是很杰出的画家。90后,例如北京的黄小珂,央美毕业的90后画家,其作品以女性的视角勾画出女性的形体之美很有意思,我这几年一直在关注她,收藏她的作品。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数据来源:《中国艺术财富白皮书》



2、千万不要变成杂家,持有周期至少3-5年

金砖财经:艺术品作为投资标的,难点在哪里?

庄诺:套用金融术语说,艺术品是非标产品。特别是它的公允价,与一般投资不一样,需要有艺术品投资顾问帮你去做。如果不相信艺术品投资顾问,你就必须自己做功课。

艺术品种类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建议大家如果投资,一定要专注在某个点上,再去以点带面,慢慢展开,千万不要变成杂家。必须深入研究,你不可能有太多精力和时间把所有品类都研究透。一般藏家来讲,建议在某个品类或者某个专项做垂直研究,研究透。

金砖财经:您收藏体系的建立是基于什么?有何建议?

庄诺:收藏体系肯定是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不是一开始的时候就有很清晰的体系,这是不可能的,要经过三五年,甚至更多年的积累。我曾经收了像齐白石、徐悲鸿、关良的作品,后来我更欣赏林风眠,很有目的地把林风眠的几个系列作品都收藏了,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收藏体系。

我的第一张画不是林风眠的,是陈逸飞的一张小画,还有几张吴冠中的,最后决定收林风眠的,就把陈逸飞与吴冠中的画都卖掉了,卖掉的钱都涨了一倍,甚至两倍,再用这些钱继续买林风眠的,以藏养藏,这样才形成了一个自己的体系。

当代油画也是这样,我比较注重的是上世纪70年代后那一代的头部画家,比如尹朝阳、欧阳春、马轲,等等,可能最后只收到1-2个人的,但把他的体系收起来,就很伟大了,就是一个大藏家了。

金砖财经:艺术品作为投资品的优势有哪些?

庄诺:优势大概有三点。第一,艺术品是个动产,不像房子是不动产,艺术品是可移动的资产。


第二,不会折旧。汽车是会折旧的是吧?红酒也会折旧,最顶级的罗曼尼—康帝过了20年以后也开始走向衰退。艺术品永远不会折旧,像毕加索、马奈、莫迪利亚尼等大师的作品,很多已经过去100多年了,还是有很大的价值增长的空间。第三,政策优势。目前的政策来讲,对艺术品没有遗产税,代代相传,还可以合法避税。

金砖财经:您购买艺术品的时候,主要考量是什么?是独立判断还是倾听艺术投资顾问或同行的意见?

庄诺:坦率地讲,欧美“艺术投资顾问”已经很流行了,但在中国还很不成熟。我更多是通过拍卖行一些朋友介绍,还有靠跟同行聊,自己找资料钻研。要看书,看画家的介绍,比较这个画家近十年来所有拍卖品的真实记录,甚至要看他的画每平方尺或者每平方米的加权平均价,但是画又是一个非标产品,作品之间很难100%相似,品相、保养程度、尺寸的大小、创作题材、创作年代都是非标的,要综合判断,确实没有一把尺子做标准化衡量,所以要靠自己做功课。

金砖财经:您的藏品持有的周期是多长?


庄诺:艺术品市场上有两类人,一个叫行家,一个叫藏家。

所谓的行家,就是他可能今年在广州的拍卖会买到了,他明年拿到北京来卖了,这种是“艺术商人”“艺术商贩”,通常叫行家。

所谓的藏家,买了以后会收藏一段时间,遇到喜欢的,轻易不去考虑出卖的。

有一个行话叫“以画养画”,或是叫“以藏养藏”。画挂在家里看3-5年,如果还是很喜欢,谁要加两倍、三倍的价格,我都不会卖;而如果我看了一段时间,觉得好像不太“精品”,好像欣赏价值有点弱了,或者说审美疲劳等等。那我可能会想到又换一幅。3-5年时间是一个标配。

收藏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作为藏家,刚开始投资艺术品,收藏很多是感性的,越收就越理性,收藏到一定量的时候,从量变到质变,你就开始追求质量。随着你对一个画家了解得更多,你可能把之前买的部分“腾笼换鸟”,进行置换。



第六章:艺术品投资新风口之NFT火热背后的逻辑


NFT与艺术品相结合,对整个艺术生产、艺术收藏、艺术交易、艺术创作的全链条的价值创造过程,带来全新的想象空间。金砖财经独家采访了亚洲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理事长、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字经济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苏彤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文/李珍 金砖财经《中国房地产金融》副主编

当前如果选一个融合艺术、时尚、投资、互联网及各大品牌商的共同焦点,莫过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NFT。

NFT从互联网玩家热衷的小众爱好,上升到一个潮流和投资风口,短短不过一年时间。作为艺术品版权投资的延伸,NFT是一种新兴概念,也是一类全新的加密数字资产(数拟资产)投资方向。NFT与艺术品融合,为艺术品的价值确认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也打开了创作者实现艺术价值的想象空间,从艺术形式到交易、流通变得更加丰富与多元。

对于玩家来说这是一种时尚,对于大众来说“数拟资产”投资意味着什么。NFT艺术品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投资逻辑是什么?从传统实物到“数字化”艺术品投资,投资理念如何转变、风险如何判断?近日,亚洲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理事长、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字经济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苏彤接受了金砖财经《中国房地产金融》的专访。

1、什么是NFT?

在解读NFT之前,有必要了解大火的元宇宙,如果没有元宇宙引发的关注,NFT可能还是一个“少数派”。

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出版,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Metaverse”,现在以“元宇宙”中文命名,简单理解是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命名为“灵境”,他认为“灵境”技术是继计算机革命之后又一项革命性技术,将引发一系列震撼全世界的变革。1995年10月23日,钱学森致信给戴汝为、钱学敏,信中提到“未来的人工智能工作是人·机结合的一项‘大成智慧’工程”。

“三十年前,钱学森先生以‘中国味’的‘灵境’命名了今天的‘VR’,钱学森先生的大成智慧预言了今天的‘元宇宙’。”苏彤说。

苏彤认为判定真正的“元宇宙”有七个标准:可识别的数字身份(分身),可统一的数字编码(地址),可协作的数字任务(全球),可交易的数字创造(文明),可流通的数字资产(经济),可永续的数字沉浸(时空),可信任的数字信息(链网)。并据此给出了他称之为2049版的元宇宙定义:元宇宙是以从定性到定量的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学科基础,综合包括数字身份、数字位码、数字任务、数字资产、数字信任等技术和组织方式,以“可交易的数字创造”为核心且能永续沉浸的灵境智界(VR & Cyberspace)与数字化生产生活集成体(Digital Metathesis)。NFT的出现,为在元宇宙中实现数字资产的可交易化打通了道路,也就是说在元宇宙世界中,NFT赋予了元宇宙数字世界不再“虚”拟的魅力。

NFT,意为非同质化加密数字权证(Non-Fungible Token),源于以太坊ERC-721标准(关于智能合约的接口标准)。

2017年6月,世界上第一个NFT项目——《CryptoPunks》在以太坊发布,由1万个独一无二的24x24、8bit样式的不规则像素组成。像素分为男性、女性、僵尸、猿、外星人五类,每个像素都有自己随机生成的独特外观和特征,例如飞行员头盔、牛仔帽、蓝色眼影等。目前,《CryptoPunks》以其高昂的交易价格成为全球最贵的NFT项目。

NFT作为一种架构在区块链技术上的,不可复制、篡改、分割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可以理解为一种“从无形资产到有形资产的数字所有权证书”。

“NFT的核心价值在于‘数字内容资产化’,为数拟世界中的财产确权和交易机制提供解决路径。”信达证券在其报告中这样指出,NFT为数字内容提供产权证明,将数字资产的范围从数字货币拓展至图像、音视频、游戏道具等非同质化的数字内容。凭借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和去中心化存储技术,NFT保证数字资产的唯一性、真实性和永久性(不会因中心化平台停止运营而消失),有效解决数字资产的确权和存储问题,提高数字资产交易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增强数字内容资产的流动性。

NFT与比特币、以太币等主流加密资产的不同之处在于,任何一枚NFT代币都是不可替代且不可分割的。

苏彤表示,狭义NFT是基于以太坊(区块链主流公链之一)的一种特殊的“数权资产”。“数权资产”的财产权属性和传统艺术品投资中的物权或版权属性有较大区别。一方面,NFT和艺术品的结合不是简单的“加总”,NFT为艺术品带来了全新的投资逻辑,激发多种新的投资方式。另一方面,NFT对艺术收藏而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一种“创造性破坏”,使得收藏不局限在固化或封闭的小圈子,这种“创造性破坏”恰恰是艺术品NFT投资的魅力所在。

苏彤认为,以NFT为代表的数权资产经营模式,为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带来了“天赐良机”。以往,艺术品收藏领域的投资行为相对比较小众,圈层和“玩法”也比较固定。NFT和艺术品相结合之后,对整个艺术创作、生产、交易、收藏全链条价值创造过程,带来全新的、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必将使艺术产业更加繁荣、艺术市场的形式更加多样性。

从NFT应用方向来看,来自数字内容版权的保护和交易(转让与许可),还来自数字内容发行与IP价值的变现。信达证券认为,NFT为原生的图片、音乐等数字内容提供一个类似于实体资产的新发行方式,收藏者获得图片或音乐的所有权,并且可以像处置实物资产一样收藏、使用、分享和转让。NFT也提供了一种IP衍生品的新形式,衍生品不再只是周边、盲盒、手办等实体,而可以是图片、动画、3D建模等数字内容,给内容IP实现衍生变现提供了新思路。

自2020年开始,NFT进入快速扩张期。NFT的应用逐步扩大,已经从游戏、收藏品到音乐等领域不断破圈。

2、NFT艺术品投资逻辑

真正将NFT艺术带入公众视野的是数字画作《每一天——第一个5000天》(Everydays:TheFirst5000Days),这是美国数字绘画艺术家迈克·温克尔曼(艺名Beeple)从2007年5月开始,连续5000天每天创作一幅艺术作品,最终将5000张作品图拼接成一个316MB的JPG文件。

2021年3月,佳士得将其拍出4.5亿元(6934万美元)的天价,创下NFT艺术作品的世界最高价纪录。这也使温科尔曼成为继大卫·霍克尼和杰夫·昆斯之后,第三位作品拍卖价最高的在世艺术家。

随着更多NFT作品的高价拍卖,NFT被视作是艺术界的颠覆者,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内容创作者进入NFT领域,将他们的作品铸币挂链。

2022年1月18日,在周杰伦生日当天,其与好友联合创办的潮牌宣布发售NFT项目幻想熊,限量1万个,不到一小时全部售出,总价超过6200万元。2021年7月,来自英国伦敦、年仅12岁的本雅明·艾哈迈德,上线了自己的NFT《怪异鲸鱼》系列,9小时就售罄,最终入账80ETH(以太币),这样一组各异的像素小鲸鱼给艾哈迈德带来了超过35万美元的收入。

根据CryptoPunks官网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12月21日,最低售价的CryptoPunk为23.75万美元,过去1年《CryptoPunks》的销售数量为1.2万个,总累计销售额为18.1亿美元。在《CryptoPunks》项目中,售价最高的是CryptoPunk3100,其售价高达758万美元。

占据全球NFT市场90%份额的OpenSea,是世界上最大的NFT综合交易市场,为用户提供铸造、展示、交易、拍卖NFT等一站式服务。其交易数据显示,2021年的交易量达到140亿美元,相比2020年(2170万美元)增长了646倍。

NFT市场的火爆,不禁让人疑惑,作为艺术品版权投资的延伸,NFT艺术品是否真正具有投资价值?与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一样,NFT同样依靠区块链进行交易,NFT投资逻辑是什么?

“NFT不是单纯的虚拟资产。”苏彤提到其所提出的“资产四象限”模型,突破资产有形和无形二元划分模式,将资产分列在四个象限:有形资产(看得见\摸得着,对应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对应传统意义上属于人身权范围内的无形资产);象形资产(看得见\摸不着,对应作为智力成果表达的知识产权类资产);拟形资产(看不见\摸得着,对应拟制化的金融资产等)。

苏彤认为以NFT为代表的数权资产,不应被笼统地概括到虚拟资产中,更准确地说,应将其称为“数拟资产”(加密数字权益资产)。

“通过加密数字资产方式,可以让过去那些‘看得见\摸不着’的资产,一定程度上有了‘摸得着’的资产属性。这就意味着,艺术资产的投资逻辑可能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苏彤表示,NFT和艺术(不仅是艺术品)深度结合,投资艺术领域的类型和属性、范围和空间都将极大提高。

温克尔曼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谈到类似的问题:如果大家都能欣赏,为什么要花钱去购买呢?温克尔曼回答道:当有人去卢浮宫拍了一张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不会有人认为拍摄者拥有《蒙娜丽莎》。而当你购买了NFT作品,所有人都能够知道你是这个作品的拥有者。这份诡谲的论述仿佛更加印证了加密艺术的真实价值,以及“占有”所赋予购买者的文化加成。

苏彤表示,NFT艺术(或艺术品)的投资,不仅仅是现有艺术品权益投资形式的一种延伸,更应视作对一种新的资产类型的投资。这个过程,使“NFT+艺术”获得了非常广阔的资产化空间——即不仅仅是艺术版权的数字化,而是围绕艺术和艺术品之上多种资产权益数字化。总之,以NFT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资产,使人们在“艺术资产”投资上,拥有了此前不可想象的机会。

“NFT使得人类在艺术创作、收藏和交易方面拥有更多可能性,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艺术投资的参与方式和参与人群都发生了变化。”苏彤说,需要冷静的是,不要想着通过投资NFT艺术品短时间发财致富,投资收益只是衡量“NFT+艺术”的一个指标,但远非全部。考验人们的是,如何放想象力,在现行法规框架下,找到各种各样的新“玩法”。

苏彤特别强调指出,NFT艺术投资风口的背后,应该锁定的底层逻辑是“可交易的数字创造”。目前,种种原因下,国内的“NFT+艺术”主要玩法是“数字藏品”,总体上说不可交易,缺乏流通性。这和期待利用加密数字资产的可交易性和高流通性,繁荣文化艺术的基本精神有些背道而驰。

如何能够实现“玩法突破”?需要NFT艺术收藏与投资理论的体系化建设,需要富有洞察力和创见力的团队去设计;需要跨学科的明白人和专业操盘手共同推进。苏彤介绍到,2022年11月1日,在比特币白皮书13周年之际,他所领导的团队发布了《比特图:一种基于“中国密码”的数字创造力交易系统》,试图为“NFT+艺术”投资和交易理论建立可操作性的原则框架。

他呼吁更多人参与到加密数字资产权益交易模式和经济模型的设计中,正如硅谷一代人的精神领袖——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所言:创造一种新的模型,让原有的模式作废。探索NFT+艺术投资的前景才刚刚开始。

3、NFT:泡沫还是机会?

NFT这股风潮,不仅仅在热衷内容创造者中流行,现已成为一种大众潮流。很多品牌如耐克、阿迪、彪马、NewBalance……甚至国内的安踏、李宁也加速布局,德国彪马将其推特账户PUMA改为PUMA.eth,李宁首幅NFT艺术品在保利拍卖行展以112万元的价格成功拍出。

与此同时,NFT的限量发行与稀缺性刺激炒作推升NFT价格。2022年2月12日,国际奥委会官方授权冰墩墩NFT数字盲盒在nWayPlay平台正式发售,官方定价99美元,一经发售迅速被抢空,其官方发售价也随之上涨。截至2022年2月18日,官方售价已达349美元,翻了三倍有余。

这样促使更大的玩家嗅到机会闯了进来。2022年2月16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在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的监管文件中表示,希望成为NFT的金融交易所,以与OpenSea和Rarible等主流NFT交易平台展开竞争。

从全球NFT市场来看,NFT产业链包含了提供基础设施的NFT铸币、发行、交易、存储为主的技术支持方,以及支持内容创作的各类主体即铸造方,如IP授权方、项目创作方、项目发行方和发行平台,还包括NFT衍生应用平台,如支持NFT二级市场流动交易抵押平台、融资平台、社交平台等。

从中国境内市场来看,目前国内NFT市场仍不成熟。由于我国禁止数字虚拟货币,国内NFT平台仍只能用法币进行交易,NFT大多以数字藏品替代,并且大部分平台仍旧只能作为一级市场,并不支持玩家之间交易,NFT艺术品的商业化并未完全打开。

中国NFT主流的发售和交易平台以阿里拍卖、蚂蚁集团旗下鲸探(原名蚂蚁链粉丝粒)及腾讯旗下幻核等机构为主,其功能仅限于数字藏品发售与交易。

2021年9月24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发布《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宣布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将被正式列为淘汰类产业;同时,央行等10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并从“建立健全应对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工作机制”、“加强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监测预警”等角度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

2022年2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防范以“元宇宙”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提示以“元宇宙投资项目”“元宇宙链游”等名目吸收资金,涉嫌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其中指出,存在不少编造虚假元宇宙投资项目的诈骗项目。

苏彤表示,目前国内没有相关法律制度,政策制定者还在犹豫观望。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对NFT更深层次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对NFT的本质缺乏基础判断,很难做出相应的合适的制度安排。要开展对NFT艺术投资领域的立法和政策研究,需要跨学科的专家共同努力。

很显然,NFT也好,数字藏品也好,还不能真正定义为比肩金融资产的一类投资品,缺乏制度及交易、流通等机制,在国内是NFT还停留在玩票性质。

“政策驱使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NFT艺术品投资行为最终往哪个方向发展,国外的法律政策走在中国前面,中国还有没有可能要探寻的方向?”苏彤认为,这最终要回归到投资行为和艺术的一个正向关系上,投资行为应该能够激发交易结构和好的艺术创造。即尊重国内法律条件,同时又不受限于一些阻碍,仍然能够对加密数字资产,对艺术的创造、文化的传承以及财富的管理等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由于NFT艺术品投资市场和传统的投资模式有所区别,并且存在很大的风险。“从传统投资模式进入到‘数字化’艺术品投资市场,投资者投资理念需要大转变,因为传统投资模式和‘数字化’艺术品投资,是两个不同的投资范式。”苏彤表示,投资人应该保持积极心态,去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别抱着赌徒的心理希望一夜暴富。

从NFT未来的发展方向看,苏彤认为NFT未来发展应关注个人创造性的表达。通过加密数字资产的方式,让个人通过艺术创造实现的IP(information Property,信息财产权)资产化、可交易化。让更多“象形资产”通过变成加密数字资产得以流通变现。解放个人的IP资产,实现创作者“破圈”经营,让有潜力的艺术创作者,被更多更方便地关注到,从而使其个人IP资产增值,促进艺术投资行为突破工业文明时代艺术经济流通模式的禁锢。

此外,针对国内法律框架下,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答,诸如NFT是否属于物权?是否具有金融属性?NFT是否属于数字复制品?NFT交易机制是否接入现有金融资产交易系统?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权威机构予以明确,从艺术品到数字资产,从艺术品实物投资到数字资产投资,中国NFT发展还需更多想象力。





第七章:艺术藏品市场内蕴巨大的投资机会


在中国如果一个中产阶层家庭存款为1万元,其中愿意拿出200元来进行艺术藏品投资,那么这2%的投资背后的市场实际上非常庞大。“当下的艺术藏品市场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露出的仅仅只是一小部分,隐藏在水下的那部分则潜藏着巨大的投资机遇。”上海邮币卡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邮中心”)CEO李曦寰日前接受金砖财经专访时这样表示。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文/魏亚琴 金砖财经《新商业》主编

李曦寰指的“水下的那部分”,实则是“广大中产阶层的另类资产配置需求”。李曦寰的逻辑是,“在中国如果一个中产阶层家庭存款为1万元,其中愿意拿出200元来进行艺术藏品投资,那么这2%的投资背后的市场实际上非常庞大。”李曦寰也许是对的,据著名投行瑞士信贷统计,超过70%的超高净值人士同时也是艺术品收藏爱好者,通常会根据品味和爱好在个人资产中配置2%~5%的收藏品作为主流金融资产以外的另类资产。

作为交易中心的运营者,李曦寰期待,“让艺术家们站在金字塔顶端,让中国广大的中产阶层所接受和喜爱原创艺术家的作品”。作为一个资深金融从业者,李曦寰认为,房产、股票、基金、债券等这些主流金融资产类别早已为广大中国投资人所熟知,而更加专业的资产类别如固定收益、私募股权等也逐渐为富裕的中等收入阶层投资人所青睐。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艺术藏品市场也不断走向全球化、数字化。

1、艺术创新和另类资产:邮票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毕业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曾担任香港交易所集团战略及项目管理董事总经理,李曦寰为包括纽交所、港交所等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制定了前瞻性的金融科技和数据驱动战略,拥有超过20年大型金融机构的工作经验。他对金融投资有着敏锐的嗅觉,思维方式缜密而清晰。凭借敏锐的直觉和丰富的金融科技实战经验,李曦寰再次将目光停留在方寸大小的邮票上。

由中国邮政集团下属上海邮政实业开发总公司、新华通讯社下属新华中经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和上海振瀛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邮币卡交易中心,是全国首家具有权威国资背景的邮币卡现货综合服务平台。上邮中心于2020年正式推出了专注于邮票钱币等艺术收藏品的买卖服务平台——拼上邮,凭借上邮中心的国资背景,及上邮鉴评的专业权威,引入第三方支付,为买卖双方提供买卖、结算、鉴定、评级、仓储等专业服务,解决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李曦寰解释,“自古以来,艺术品定价都是一个难题,但拼上邮背后的专业服务和大数据系统将会使定价变得更为合理。”

除了智能化平台的打造,邮票的展现形式也非常新颖。李曦寰向金砖财经记者展示了上邮中心近期的新产品。一件为国画+邮票主题的数字国画收藏品。藏品的正面为国画大师张吉的原创国画作品《醉妃》,反面则为2009年发行的《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国色天香小型张》邮票,由上邮中心鉴评并以超声波工艺封装。作为吴派(吴昌硕)第三代弟子董芷林之后,研习清末民初海派艺术大师吴昌硕之流派艺术。也正是这样,《醉妃》与藏品中的邮票作品颇有默契地形成了穿越时空的某种联系。这样巧妙的结合完美地阐释了国画之美,也借此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随后,李曦寰又向记者展示了另一件藏品:《黄河》孔祥东数字音乐收藏品。这件藏品艺术表现形式非常新颖,主体为我国2015年发行的黄河小全张套票(一套九枚邮票),藏品的标签上印着二维码,扫码后能够欣赏到全球知名钢琴家孔祥东先生演奏的黄河作品和大量相关的红色主题内容,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这样的“跨界”不仅是一个潮流词汇,更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创意作品,彰显出一种新锐的审美方式和民族文化感悟。

“依托于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这是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上邮所做出的改变。”李曦寰谈到,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到现代,从著名画家张大千、齐白石到孔祥东等当代艺术家,尽管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由于缺乏健康且强有力的艺术文化市场,因此中国并未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邮票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打造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让艺术家们站在金字塔顶端,让中国原创艺术家的作品轻而易举地被广大的中产阶级所接受和喜爱。”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图为国画+ 邮票主题的数字国画收藏品。藏品的正面为国画大师张吉的原创国画作品《醉妃》,反面则为2009 年发行的《中国2009 世界集邮展览国色天香小型张》邮票,由上邮中心鉴评并以超声波工艺封装。


2、中产阶层可以配置2%-5%的收藏品

在李曦寰看来,传统领域加入金融元素会产生“化学效应”。“就像是京东金融、支付宝、微信红包等一样,都是传统领域与金融相结合的创新做法,金融元素的加入,将会使经营更加多元化。艺术品和金融领域的结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李曦寰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转型,艺术品投资在经济领域所占比例不断提升,艺术品市场也有了长远持续的成长。艺术品更是摆脱了礼品交流与个人收藏的局限性,逐渐作为投资方式在市场中流通。特别是金融元素融入艺术品市场后,与传统的银行储蓄、股票和基金投资等一系列融资方式相比较,不但表现出较为灵活的投资方式,更重要的是艺术品收藏作为另类资产与这些主流金融资产的关联性很弱,因此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迅速增长的富裕人群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对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和专业度要求更高;作为家庭投资理财市场的风向标,专门服务于大业主的全球私营房产顾问公司莱坊国际发布了2021年高净值和超高净值个人的财富报告,分析了疫情以来超级富裕人士对不同资产类别的配置变化。

毫无意外,房产投资、股票、债券和现金依然是超级富豪的首选,这些主流资产占了投资比例的78%,然而艺术品成为继股票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之外的另一大投资热点。据著名投行瑞士信贷统计,超过70%的超高净值人士同时也是艺术品收藏爱好者,通常会根据品味和爱好在个人资产中配置2%~5%的收藏品。

“也就是说,在中国如果一个中产阶层家庭存款为1万元,其中愿意拿出200元来进行艺术藏品投资,那么这2%的投资背后的市场实际上非常庞大。在艺术品市场的冰山上,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就像齐白石、张大千这样的大家名画,由于价格昂贵往往只出现在门槛极高的拍卖行,普通百姓很难进入。而藏在水下未被发掘的大部分,也就是能够满足中产阶层投资需求的市场,才是我们想要挖掘的市场。”李曦寰对金砖财经记者笑称,对于中产阶层艺术品投资者而言,创新的邮币文创收藏品既拥有原创艺术IP价值同时又具有稀缺性,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2021年“两会”期间,一项最为重大的关于艺术品的法律文件的发放激起了艺术品市场的千层浪,那就是艺术品的公开上市。以现代金融运作方式,嫁接到艺术品身上,的确是一大创举,同时也是繁荣艺术品市场的最有力的强心剂。蜂拥而至的资本推动着艺术产品的数字化转型,会在短时间内彻底颠覆传统的艺术品市场。

李曦寰认为,文化艺术界委员们的议案围绕着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为广大中产阶层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促使他们投入到此,并最终融入。意图就是把传统文化当成强国出路,打出一手绝好的中国牌。

“一件藏品如果缺乏转手交易记录,就无法实现传承有序,那么这件藏品很容易失去其原有的价值。”李曦寰认为,数字化对于艺术品市场而言极为重要。特别是在最近几年,新技术的融合会给中国艺术品市场带来新的发展可能与格局。比如基于大数据的综合服务平台技术、科技鉴定、鉴评备案能力与体系、互联网艺术金融、区块链、客户管理(客户画像)、智能投顾、数据服务、人工智能、VRARMR用户体验和场景参与技术等的互相叠加和创新,不仅会催生新的业态,也会进一步推进跨界融合与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这一进程的深化。

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全球三大拍卖行:苏富比、佳士得、菲利普斯在2020年上半年的全球成交额比上年同期萎缩了49%。不过,三大拍卖行在数字领域却取得了快速发展。其中在线拍卖的成交额达到4.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亿元,为上年同期的五倍多。苏富比在2020年举办的线上拍卖交易额达2.85亿,较2019年同期提高540%。

越来越多的拍卖行将拍卖转移到线上,投资者可以通过照片、视频以及增强现实技术去了解艺术作品。此外,在线估值工具在操作中备受青睐,帮助拓宽了艺术品来源。李曦寰认为这股颠覆的力量并不来源于广大的艺术家,而是源于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所带来的收藏门槛的降低,从而吸引了更多年轻的艺术品爱好者。随着藏品数字化的到来,藏品市场将会变得更加专业化和全球化。不过,有分析指出,尽管在线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在不断增长,但短期内仍无法弥补线下拍卖的巨大缺口,部分艺术品公司依旧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日益火热,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国际化格局已经形成。这种国际化进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艺术品走出去,二是国际艺术品引进来。国内大的拍卖公司,如嘉德、保利纷纷在国外一些艺术品市场发达的国家设立办事处。同时,国际上的顶级拍卖公司如苏富比、佳士得都已进入到中国,分别设立了分支机构并分别开展拍卖会。

“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已占到全球市场的30%以上,从资金量来说应该是首屈一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是中国增强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因素。兴许每个人都远比以前更意识到中国正在冉冉上升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李曦寰说道。

国际顶级画廊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也在不断走向世界。作为中国核心金融城市的上海,拥有来自全球的资管企业和不断壮大的富有人群,也拥有历史悠久的海派收藏文化,这些优势都有助于上海收藏市场蓄势待发,而上邮中心也在这场数字化技术浪潮中超越、颠覆。

就像李曦寰在他的著作《超越颠覆-金融数字化转型战略和管理》中所写的那样:在全球化的数字经济时代,唯变不变。传统企业面对动态多变的市场,需要努力把握各种数字化转型项目的时机和及时性,主动自我更新、自我颠覆。




第八章:对于文化价值观,要创造中国标准


受西方影响比较大,现在的美术教育主要来自于西方美术教育的方法,中国文化的启蒙运动走的时间不够长。“中国画的发展没问题,我们有自己的标准,但中国画创新发展还是很难,近百年来的文明断层,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研究不多。中国文化的启蒙运动走的时间不够长。”著名画家徐里日前接受金砖财经专访时这样表示。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文/韶华 金砖财经《中国房地产金融》记者

“徐里,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文联美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美展总评委、评委会主任,中国文联、财政部、文旅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办公室兼创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宣部、财政部、中国文联、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秘书长、创作指导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顾问,十届中国文联全国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徐里看来,文化是有价值观的,有标准的,过去我们的文化标准是别人的。现在我们既尊重别人的标准,也要确立自己的标准;中国艺术品市场是全球最活跃的,全民参与收藏,中国的文化强国地位正在体现出来;艺术品市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晴雨表。


一、好的艺术家不多,艺术品市场也是经纪发展的晴雨表

金砖财经:如何成为一位像您一样非常优秀的艺术家,需要哪些特质?

徐里: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绝非易事,跟个人的学习经历、个人能力、阅历经验、做人的境界、对艺术的悟性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好的艺术家不多,都要历经磨练,千淘万洗,成千上万的艺术家中能走出来一两个非常优秀的就很不错了。

当然也不排除有天才,悟性很高的,很年轻就出来了。像油画可能年轻的时候就冒出来了。中国画这一块,年轻的时候要冒出来就很困难,因为有很多因素制约,要有好的老师,好的传承,还要有经验阅历、悟性与坚定性。金砖财经:如何培养大众的美学意识?

徐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在美术教育方面,可以说很多中国人从小缺少美育,对于美的概念、如何欣赏美、怎样创造美等方面有很多缺失。因此,我们需要从孩子抓起,从小抓起。美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金砖财经:疫情之下,中国现有的画作如何来做推广呢?今年的春拍基本停滞了。

徐里:近几年的疫情对普通画家的影响很大,导致市场持续低迷不振,展览、拍卖、宣传推广等活动也减少了很多。不过,我们还是应该保持乐观,相信艺术的价值和持久的力量。

金砖财经:对于国内的油画和国画方面的收藏方面,您怎么看?

徐里:近现代的优秀作品还是有着收藏价值和潜力的,但是普通的、当代的可能比较困难。艺术品市场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晴雨表。

二、中国艺术品市场是全球最活跃的,全民参与收藏

金砖财经:您怎么看中国艺术品市场?对中国油画的发展过程,您如何看?

徐里:中国是全球最活跃的艺术市场之一。这表现在,第一,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庞大的画家队伍,可以说是百万大军,这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第二,从艺术语境上,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当代艺术,中国完全可以同全世界对话。第三,中国文化还拥有自己独到的特点: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独立、区别于其他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高峰。

中国美术历经千年源源不断传承到今天。而作为外来艺术的油画,传播到中国,从第一代留学生出国回来创办现代美术教育,也就百年历史。如果从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从郎世宁开始算起,也就200多年。此前受苏联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全盘西化,近百年来我们还处于一种学习、模仿与研究的过程。其间也有很多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国画家在寻找中国油画发展的道路,如何把西方的东西在中国落地、融入中国文化,创造出中国风格、中国面貌的中国油画,进行了不少探索,比如说徐悲鸿、林风眠、赵无极、朱德勤、吴冠中与董希文等老一辈画家都做了很多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当代艺术方面中国是与世界同步的。

金砖财经:中国文化与艺术正在发生哪些变化,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

徐里:一是国家对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视。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就文艺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中国文艺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创作中体现中国元素与中国精神,如何用心用情用功讲好中国故事……如此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课题。今天的艺术家处在这样一个好时代,是改变中国文化人命运的时代。

二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迅猛。从没有市场到有市场,一幅画从几十块钱卖到几个亿,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中国经济发展壮大,人民素质的提高,全民参与收藏,中国的文化强国地位正在体现出来。过去都是欧洲的艺术家统领世界,一张画动辄上亿美元,但是现在中国古代绘画也好,近现代绘画也好,过亿的画家非常多,说明什么问题?一个是艺术品市场发展壮大,另一个就是中国艺术家的地位与艺术品的价值提高,短短几十年就把中国文化的价值彰显出来。

金砖财经:您既从事油画,也从事国画方面的创作,对未来发展有什么看法?

徐里:中国画的发展我们有自己的体系和标准,但是中国画的创新是个难点,近百年来的文化的断层,使得我们对自己文化和传统的研究不够深入。文化上受西方影响比较大,比如美术教育,主要还是采用西方美术的教育方法。

中国画的发展需要重新进行很好的梳理、学习与传承,才会产生引领时代的代表性人物。比如,20世纪50年代的长安画派、金陵画派、海派等,大师名家辈出,他们都是对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的代表。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

上一篇: 交通信用卡几天审核中(办交通银行信用卡审核要多久)
下一篇: 安信期货待遇(安信期货总部)
《数字货币量化公式(一文读懂“艺术品金融”)》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