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啪噜噜噜(噜噜噜是啥意思)

//

魏宗富没想到自己能出现在全国公映的电影银幕上。在此之前,这位来自甘肃环县的皮影戏表演者平常只经历过给五六百人现场唱戏,人数更多的是在他的快手直播间里,常有上千人观看。

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

《大河唱》电影预告

6月17日,电影的主创团队来到甘肃,在老魏家办了一场特殊放映。投影的白色银幕就是皮影戏台的“亮子”,两边写着对联:一口唱尽千古事,双手挥动百万兵。过去总坐在戏台幕布后,用皮影讲故事、操纵千军万马的魏宗富,如今因为音乐纪录电影《大河唱》走到了台前。

老魏不光邀请了村里人来看电影,还照常打开自己的快手直播,操着一口方言给直播间里的大伙儿强调:“导演说因为版权不能直播电影,我就给大家伙听听声儿,给大家看看有我出现的画面!”

······

01

爷爷唱的歌谣,

传到今天变成什么样?

魏宗富是甘肃环县兴盛班皮影戏台的班主,也是魏氏道情皮影戏的第四代传人。老魏的曾祖父魏国诚带出了84位弟子,兴盛一时。一场戏平均三四个小时,最长五个小时,“我们累得不行观众还要求继续演,而且还骂我唱戏气口短,没看爽。”

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

上世纪皮影戏最辉煌的时候,环县有好几十个皮影戏班,“唱一天戏能挣一块钱,在那年代算大钱”,但也都是辛苦钱。戏班要在山间村子里辗转演戏,演完就收拾赶往下一个村子,远一点的地方要30公里,山路坎坷,夜路更加崎岖,走到下一个村子天都快亮了,只能找个破窑洞眯上一会。

只要演出时间一到,几个人就爬起来,摆好台子,有人打梆,有人吹响,有人拨弦,各司其职开始表演,从“忠孝节义的人间”演到“各路神仙”。虽然后来柏油路修好了,村村通了电,扛大箱子的由驴换成了机动三轮车,演出不再需要风餐露宿,但,观众变少了。

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

到了2015年,环县能正常演出的皮影剧团只剩15家,很多皮影艺人被迫改行。

魏宗富的不少同行都出去打工了。逢年过节,打工的人回家,满脸春风得意,“人家一天能挣200块,比耍皮影挣得多多了”。现在一场皮影戏演出最多能挣800-1000元,还要戏班里“前台”、“二手”“三吹”“四弦”等六七个人分。

即使当地政府提出“拜师学皮影即奖励师徒各一万元”的政策,老魏仍收不到一个徒弟。但他没敢改行,“老辈儿将他们的‘命根子’传给你,倘若在你手里没了,是要遭人骂的。”

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

老魏一边修着皮影,

一边念叨着“皮影,皮影,要灭亡。”

而当魏宗富与音乐人苏阳相遇时,他似乎找到了一个新出口。

生于浙江、长在银川的苏阳,试着将西北民间音乐、传统戏曲与民谣、摇滚相融合,创作出的《贤良》《像草一样》《河床》等带着黄河”土味儿”的音乐,不但成功吸引了城市里的年轻人,还给了民间艺人许多启发。

那些不为城市年轻人所熟知的传统民俗艺术:皮影戏、花儿、说书、秦腔、贺兰山岩画……,被苏阳融融入现代音乐,开始散发出“古老”的魅力。

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

苏阳从2016年起开启“黄河今流”计划,寻访和记录黄河两岸的非遗音乐传承人。目的是为了反哺这些给他滋养的民间音乐,同时在黄河两岸寻找中国音乐的“根”。他联合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马灯影业等共同开启了音乐纪录电影《大河唱》的拍摄。

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

除了百年皮影戏班班主魏宗富,民营秦腔剧团团长张进来、回族花儿歌手马风山、说书人刘世凯也都成为了《大河唱》的拍摄主角。

这是一支由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组成的拍摄队伍,在影像人类学的框架下,他们经历了700多天的田野记录式拍摄,从源头无人区出发,沿黄河全境,跨越70多万平方公里,记录下了将近1600多个小时的人物素材,最终浓缩为98分钟的音乐纪录片《大河唱》。

02

黄河边上的节节草,

野蛮生长,生生不息。

98分钟里所呈现的,是黄河边民俗非遗艺人真实而粗犷的生活颗粒,而音乐只是他们顽强生命力的表达。

站在旷野山坡上,马风山即兴唱起花儿:“左面的黄河,噢哟;右面的石崖,噢哟;雪白的鸽子,噌楞楞楞,呛啷啷啷,扑噜噜噜,啪拉拉拉地飞呀……”,回声在大山之间反复回荡。他扭头撺掇跟拍他的《大河唱》执行导演杨宇菲说:“你也唱两句呀!你不觉得这景很好,很想唱歌吗?”

“我真的唱不出来。”杨宇菲笑着摇头。事后反省,她说:“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技艺是山河给他们的滋养,他们能从这里汲取力量。”

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

马风山曾说,到80年代村里其实就听不到花儿了,大家都挣钱去了,“我就找磁带、光盘,觉得这么好的调子咋没人唱,我就开始学。”

出生在宁夏固原的马风山,生长于回族聚居村,父亲是位大阿訇,村里不像是青海或甘肃有唱花儿的传统。

在当地人看来,花儿的歌词里经常歌唱男女私情,不宜当众高唱。马风山却从小喜欢花儿,后来自学了很多花儿,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儿歌手,马风山因此被评为原州区六盘山花儿非遗传承人,当地政府每年给予两千元的补助。

今年46岁的马风山曾在印刷厂上班,后来经历下岗、承包过工程、办过文化大院……,是一个能折腾的人,折腾的主旋律就是唱“花儿”。他觉得,东北西走讨生活并不容易,唱唱花儿,能让人把生活中的苦恼全抛下,在牡丹马莲和二哥哥尕妹妹构成的美好世界里得以喘息。

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

我们印象中的宁夏西海固似乎是中国最贫瘠最偏僻的角落。但《大河唱》的导演组到了固原后,发现坡上都郁郁葱葱,还能看到野兔、松鼠从路边跑过。

“贫穷落后”的西北和全中国一样,“故乡”也在迅速变化,只是速度慢了两拍。

在黄河流域,尚未被完全卷入城市化进程的人们依然信奉土地的祈福。从花儿、到秦腔、再到皮影戏,都承担着本地人祈祷风调雨顺的寄托。

尽管村里大部分是老人和留守儿童,但降神祈福仍然常见。刘世凯也说:“在陕北农村,说书人不说神书,基本没人会找你。”

从这样的土壤生长出的民间艺人,有着淳朴的质地、勃勃的野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

秦腔团长张进来在秦腔不景气的时候,踩过三轮车、修过皮夹克、卖过早餐饼子,攒了点钱,就又回到剧团唱戏。一个是也能挣点钱,更重要的是自己真喜欢。魏宗富则在表演皮影之余,带上老婆做起了快手直播,他们每天都能有点收入,更关键的是让皮影戏被更多的人知道。

无论是蹬三轮,还是如今通过新媒介平台直播,都是他们的生存之道。他们就像是黄河河滩里的节节草,野蛮生长,狂风袭来,会倒伏会蛰伏,一旦气候适宜,又会生生不息。

03

“对,这东西特别好,

干这个我开心”

刘世凯来自宁夏盐池、魏宗富来自甘肃环县、张进来活跃在银川、马风山来自宁夏固原。对于西北这片被认为“最中国”的地域,年轻人在不断离开,卷入城市化洪流。民间艺术的观众不断流失,被视为“不合时宜”的非遗传统被时代冲击得七零八落。

但《大河唱》以及苏阳的“黄河今流”绝不是一曲挽歌,而是希望。

《大河唱》导演杨植淳说,“苏阳这样的现代音乐人是刘世凯、马凤山这些非遗音乐人的一条出路,而他们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出路就是像快手这样的新平台。”

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

《大河唱》拍摄团队在2年拍摄中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黄河流域的大量民俗艺人都在使用快手。

杨宇菲曾说过她看到一个细节,“早期跟拍秦腔剧团,大家都是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自己表演的视频,不知道从哪一天起就发现剧团的大家都在发,“欢迎大家来看我的快手直播……”坐在影院里,在大银幕上看到他们,就像是在看他们大荧幕版的快手直播。

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

除非亲临这片土地,否则没人能想象到快手在这片土地的民俗非遗艺人间的影响力。

民间艺人在乡间往往是头脑活泛的能人,总能对新动向有感知。

马风山玩快手已经3年。最早是在一次花儿歌会上,其他唱花儿的人告诉他下载个快手,学会以后就“特爱好,玩起来了”。他爱用快手交朋友,每次线下举办的花儿歌会他都会问其他歌手的快手号,等对方直播的时候可以互刷礼物,一起对唱花儿。“通过这个,没见过的朋友都能见见,多少年没见的朋友竟然还能联系上。”

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

年龄比马风山大一些的魏宗富,接触快手稍晚,但两年时间,他就借助快手收入了15万元。“因为现在很多演出机会都是从快手上找来的,多了很多演出。”魏宗富说道。

很多人对他说“我们这边的戏不行,你唱得好,来我们这里的庙会唱”。他还被快手邀请到北京演出,“刚开始还害怕遇到骗子,后来发现不是。”

于是,过去大半辈子最远只去过环县县城的魏宗富,远赴北京演出了三回,也去到上海、新疆等更远的地方演出。“对,这东西特别好,干这个我也开心,”魏宗富说,“本地演皮影的看我玩快手能挣上钱,也开始在快手上玩起来。”

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

老魏在快手上记录生活,

也体验了一把当“idol”的感觉。

“通过实地跟拍,我们才发现记录非遗的工作,某种程度上,像快手这样的媒介平台已经实现了,”雷建军说。

《大河唱》所呈现的还只是冰山一角。据快手官方公开的数据,1372项(截至2016年底中国非物质遗产网数据)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快手上就有至少989项,且非遗内容在以每3秒就产生1条的速度在诞生。

在这个不做流量倾斜的新平台上,非遗获得了它们最稀缺的资源——舞台。由于普惠算法所带来的多元化和海量长尾内容,即使被认为冷门的民俗非遗艺术都有可能获得足够多的观众。

据快手公开数据,平台播放较多的有秦腔、秧歌、面人儿、豫剧、火把节、庙会、晋剧、二人台等等,在这里非遗不再是老物件,而是有烟火气的生活本身。

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

更出乎意料的是,和大众认知非遗观众年龄不同,快手上观看非遗的用户里有63.8%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

看家乡戏、听家乡话、浏览民间艺人的短视频内容,成了远离家乡的人们纾解乡愁的一种方式。

非遗是温热的,既不是诅咒,也不是挽歌,而只是一群生活在黄土地间的普通人,选择以歌为活、唱出生活的酸甜苦辣的一种方式,也是融在世代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在苏阳看来,无论使用哪种音乐呈现形式,都体现了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命脉。“比如我们的祖先肯定不会使用今天的表达方法,但背后承载的价值一直没变。”

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

如今,魏宗富每隔几天就和老婆坐在手机屏幕前直播皮影戏,他负责甩梆子拉三弦,妻子负责唱。前几天他前往银川参加《大河唱》点映的时候,少有地穿上了西服皮鞋,等了一会儿才钻进那台靠卖牛和做直播挣钱买的小皮卡,驶向他将要前往的地方。

参考文献:

《四个中国人》 作者:雷建军,梁君健,焦瑞青(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片来自《大河唱》、快手)

策划:三联.CREATIVE

监制:路瑞海

作者:方禾、冯外果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赵姝萌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中国人身上的艺术“基因”正在退化吗?
上一篇: 紧身包臀连衣裙搭配什么外套好看(紧身包臀连衣裙搭配什么外套好看女)
下一篇: 黄金净多头(黄金净多头头寸减少还能迅速涨吗)
《啪啪啪噜噜噜(噜噜噜是啥意思)》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