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理财经理客户资源(信托理财顾问)

最近和一位入行不到一年的信托理财经理朋友聊天,聊完之后整个人都沉默……

有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比起媒体讨论的轰轰烈烈,其实都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而真正有说服力的还是业内人士的亲身经历,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

和一位信托理财经理聊天之后,我沉默了

这位朋友从银行跳槽至信托公司,不到一年的时间,几点感悟确实值得细细品味:

1. 销售支持不足

意外的是,第一条不是业绩难做而是销售支持不足。

之前所在的银行,如果想要发起活动或者需要分行零售对接,就是一个电话的事情。在零售战略普遍流行的当下,无论是支行层面还是分行层面,都非常愿意为理财经理提供必要的场地、人力、资源以及专业的支持,需要的时候加个班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简而言之,团队化运作。

来到了信托公司,更像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过程。客户需要自己去拓展,自己去转化,而信托公司给予的支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仅如此,在强烈的业绩导向之下,团队长更在乎你的开单和业绩完成情况,而对于活动或者相关资源支持则是少之又少。

产品部门,也是如此。典型的国企官僚作风,离市场远,离领导近。

作为理财经理,业绩是立身之本当然没有错。但是如果不能给与新人必要的支撑,如何与同业竞争。不过很凑巧的是,这家信托公司一直属于吊车尾的那种。虽然背景不差,业绩却伐泛善可陈。

美其名曰:“小而美,稳稳的步伐”。

2. 专业支撑不足

这一点,体现在标品信托上。

标品信托的口号喊了好几年,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也开始布局。且不论标债类信托,对于投资二级市场的证券投资类信托而言,从对话中可以发现,支撑性严重不足。

体现在产品说明上,当信托公司开发出一个产品准备进行销售的时候,给到投资经理的材料短短几页,字大内容少是最典型的特征。当然,对于客户理解起来,这种材料是比较方便的。但这是过去的做法,投资于证券市场的信托类产品,复杂程度远超之前的地产、工商企业和政信类信托产品。

不是百强,一二线,AA+主体,担保,50%抵押率就能解释的清楚的产品。

客户对于标品类信托的产品认识和接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习惯于销售非标的理财经理,也是如此。但是当这位朋友想要更详细的资料的时候,要么是没有,要么就是不给,就非常疑惑。即使是内部产品培训,相关人员也基本是照本宣科,内容没有吸引力不说,而且还没问懵过好几次。

这就离谱….

没办法,朋友只能找券商、财富和银行朋友要资料,学习有关结构、风险和销售话术。

3. 客户认可不足

但是更让人感到无奈的,是市场上投资人的微妙变化。

标品信托为什么难?不挣钱啊。

记得看过一个数据,七月标品信托的平均收益为负。不仅如此,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托暴雷和维权无果之后,投资人也做起了分散鸡蛋的事情。就算是信托忠实投资者,也不在一家信托公司里面all in。参考很多人在小银行做存款,顶格50万。

而是这家100万,那家100万,除非特别有诱惑力的勉强300万或者以上。一旦出现安信、新时代、民生和川信这样的事件,也能被归为小额投资人,优先比例兑付。

非标信托额度逐年下降,抢不到的投资人也不太愿意试水标品信托。毕竟市场环境如此,而且随随便便就是几百万的金额,一个点就是好几万。真要成了中欧健康那一类的产品,亏损个30-40%左右的,没几个投资人承受得起。

就算承受得起的,也大概率不会去你信托公司买。券商、私募难道不香么?权益类产品,谁更专业一目了然。

强行改变投资人的风险偏好,不仅困难,而且容易出问题。

内外部环境都发生大变化,难也都难,不是信托一家。但是信托往往显得格外难,但是抱怨不解决问题,自己选择的路,该走还得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完

上一篇: 北京招商银行总部(北京招商银行总部在哪个城市)
下一篇: 腌制盐可以炒菜吗(中盐腌制盐可以炒菜吗)
《信托理财经理客户资源(信托理财顾问)》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猜你喜欢